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动态

对口援藏工作20年综述:英明的决策 伟大的跨越

高启龙    发布时间: 2014-06-03 09:11:00    来源:西藏日报

  对口援藏省市和单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实际行动让西藏各族人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后,各援藏中央国家机关、企业和省市,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西藏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援藏内涵。援藏项目广泛涉及农、林、牧、水、电、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农房改造、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同时,随着援藏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西藏工作发展新要求,援藏工作逐步增加了人才、技术的援助规模,进一步向基层倾斜,促进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格局。

  2014年全国两会,面对各路记者的提问,我区代表、委员们发自肺腑地说:“今天西藏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

  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的尼玛是一位大棚蔬菜种植户,他在曲水瓜果蔬菜园区内的6个大棚,每年可创收4万多元。多年来,在江苏省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该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和种植温室瓜果蔬菜,使江村218户群众受益,占全村总户数的80%,每个温室大棚每年可帮助群众增加收入7000多元。

  如今,像尼玛一样从全国援助项目和资金中受益的西藏农牧民越来越多,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在显著改善。

  此外,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各省市、中央重要骨干企业近年来在对口支援工作中,还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我区安居工程建设,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广大农牧民切身利益的看病、上学、交通、饮水、通信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为改善我区的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农牧业、交通、通信、城镇建设等领域的援藏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援藏工作不仅帮助我们改善了基础设施,还经常给我们的群众讲先进的发展思路。在这样好的条件下,乡亲们都切实感受到了旅游致富的实惠,南伊珞巴民族乡所有的人都吃上了旅游饭。”米林县副县长晓红告诉记者。

  随着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省市、中央企业、中央部委援藏工作队在做好“输血”型援藏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型援藏,不断增强受援地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近年来,各援藏工作队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引进技术、培训农牧科技人员,培养了一大批农牧民科技示范户,大力培养思想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在援藏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内地与西藏频繁展开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大批受援地群众赴内地考察学习经济建设、旅游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激发出蓬勃的创造活力。在各类援藏项目的带动、援藏干部的引导下,过去只会种田、放牧的农牧民,学会了养奶牛、育苗、发展沼气等现代生产技术,有的群众利用农闲到外地打工,有实力、有经验的人则建工厂、包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能人。全区各族农牧民如今正靠着勤劳的双手,昂首阔步走在奔小康的道路上。” 墨竹工卡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如是说。

  此外,对口援建单位中,中央确定的17家对口援藏国有骨干企业在“十二五”期间投入援藏资金14亿元,在自觉承担对口援藏历史责任的同时,积极参与西藏经济建设。在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中,11家中央企业承担了其中的能源、通信、矿产等41个重要项目,投资总额793.26亿元,“十二五”计划完成投资433.8亿元。

  援藏干部:海拔高,工作标准不降;氧气少,工作热情不减。爱洒高原,只为高原美好的明天

  20年来,孔繁森、任国庆、李龙、温江城、周广智、张宇……一批批援藏干部用他们的真诚、实干和无私为西藏各族群众谋得了实惠,带来了变化;他们青发而来,白发而去,甚至把生命都献给了西藏;他们带走的是与西藏人民的鱼水之情,留下的是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他们在雪域高原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历史篇章。

  1979年,刚到西藏工作的孔繁森就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并以此铭志。在岗巴工作3年,他跑遍了所在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2年底,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为了西藏的发展稳定,为了阿里的发展稳定,孔繁森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援藏干部的楷模,领导干部的楷模。

  温江城,他最喜欢的是群众喊他“种草书记”。从陕北到噶尔县任县委书记六年的时间里,他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找准解决噶尔县农牧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带领广大群众人工种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真正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福祉。

  “只要曲水人民喜欢的事我都愿意做。”这是曲水县原县委书记周广智的工作原则。2007年7月,江苏省援藏干部周广智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六年如一日,把他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同曲水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连的具体行动,把满腔热情洒在了曲水,团结带领曲水县干部群众谱写了该县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2012年8月,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张宇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雪域高原,年仅44岁。“远赴高原,如果碌碌无为,将愧对党和人民。” 从三秦大地到世界屋脊,张宇超越的不仅仅是海拔高度,更是此前他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在世界最高处,他用年轻的生命攀上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海拔高度。

  ……

  援藏,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不仅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熔铸在一起,极大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更重要的是这种荣辱与共的祖国大爱将形成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让300万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团结党的周围,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越走越铿锵。

  原标题:对口援藏工作20年综述:英明的决策 伟大的跨越

(责编:丛振彬)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