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动态

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

吴潇怡    发布时间: 2011-09-15 09:47:0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吴潇怡(右)采访索朗顿珠老师。 本报通讯员 曾四海摄

  “睡得还好吧?有反应吗?”刚落座,同桌的中石化援藏干部陈志清就抛出这样一句话打招呼。

  “还好……算是没有吧。”记者挠着自己晕乎乎的脑袋,琢磨着五点钟就再也睡不着算不算也是高原反应?

  面前的餐桌上摆着地道的藏式早餐,杯子里斟满了据说是能够抵御高原反应的酥油茶,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插着一两个氧气瓶,年纪大一点的直接抱着巨大的胶皮氧气枕来吃早饭——

  在海拔4747米的班戈县城,记者采访的第一个早晨,就是这样开始的……

  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楚序平(后排中)向藏族孩子们展示他用相机拍下的画面。本报记者 吴潇怡摄

  为了援建“无人区”中“最好的小学”

  我们中唯一的异类,就是包括陈志清在内的几名已经在班戈呆了好几年的中石化援藏干部。与第一次来到羌塘草原、面如土色的记者们不同,他们的脸色都很红润。

  “连多走两步都会大喘气,缺氧的情况这么厉害,你们是怎么在这儿呆上这么长时间的?”忍不住好奇和头痛的双重折磨,记者尝试着打开话题。

  陈志清并不善言辞:“就巴塔书记说的那句话呗,我们缺氧,但是不缺精神。有这精神,什么样的环境也能习惯。”说完,他呵呵地乐,有那么点儿不好意思。

  过去的数年之中,先后有10名陈志清这样的中石化援藏干部和700余名来自中国石化的参建人员,来到被称为“藏北无人区”中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县城班戈。顶着强烈的紫外线,每年的5月到9月,他们在氧气含量只有正常情况一半的环境中办公、施工。援建的目标,就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一所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小学——班戈县中石化小学。

  工程伊始,最先碰到的“拦路虎”莫过于缺氧。河南油建项目经理李观军对记者说,来这里的工人95%以上都有高原反应。

  “那怎么办?”

  “没办法,换一批再来呗。”李观军笑得很淡定:“参建人员必须适应高海拔。不过,即便是适应了的人,工作效率也跟在平原上没得比,顶多能达到40%吧。”

  除此之外,极短的施工周期,也让参建单位倍感头疼。班戈属于高寒地带,每年的10月到次年4月间,气候极度寒冷,根本没办法在户外施工。而工期的5月到9月又恰逢藏区的雨季,很不利于工程作业。“有时候,说话间阵雨就夹杂着冰雹从天而降了。”说到雨季,施工单位工地负责人高敬伟神色无奈。

  即使是在这种条件下,建设单位也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中原油田设计院设计代表王向阳告诉记者,建设过程中,一次监理人员发现正在施工的部分立柱在现浇工序完成后有空洞,来自中国石化的项目部负责人魏红伟立即下令全部砸掉将其重新施工:“损失再大,也得保证工程质量,这是为孩子们建的。”

  困难面前,干部和工人们克服了身体上的不适、克服了天气影响,把一股子精气神儿倾注到工程中。

  14个月,400多个日日夜夜,3900万元的总投资和力物力的投入,工期贯穿绵长的3年——终于,今年8月14日,就在新学年开始的半个月前,一所可以给780个孩子提供优质学习条件的援藏小学在海拔将近5000米的班戈县城拔地而起。这是目前我国海拔最高的援藏小学。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