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对口支援

奉献在雪域高原--北京第六批援藏干部群像素描

张欢    发布时间: 2011-07-06 15:37:00    来源:千龙网

  神圣的布达拉宫、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我们心中圣洁西藏的模样。然而,这一切对于北京援藏干部们来说,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一片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土地,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在这里,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

  2010年7月,北京第六批63名援藏干部身负援藏的使命和家人的嘱托来到了西藏。在高原缺氧的艰苦环境中,在边疆陌生的土地上,63名援藏干部按照组织的安排和西藏人民的需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燃烧着自己,照耀着边疆。有的担当社会事业的管理者,为城市规划出力,为拉萨的发展呕心沥血;有的成为单位的普通一兵,以自己的技术技能为拉萨的明天默默奉献;特别是援藏医生们,更是深入藏区,深入群众,深入到高海拔缺医少药的藏族人民身边,为他们解除病痛,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年过去了,援疆干部们在工作中有哪些感受?那片停留过的热土,留下了多少他们为之奋斗的感人故事?是什么让他们甘冒风险踏上这片神秘的高原?是什么让他们甘愿奉献和燃烧自己?是什么让他们把困苦当做甘甜?又是什么让他们无怨无悔?或许能从这些北京援藏干部的身上找到答案。

  满腔热忱的城市守护者

  在人们的印象里,“孔繁森”的名字代表着援藏干部的形象。 “在西藏,像孔繁森那样的好干部有很多。”这是当地群众对援藏党员干部的牺牲精神最简短,也是最珍贵的褒奖。

  一年前,接任当雄县副县长的援藏干部胡勇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誓言。接下来一年,胡勇为了改善辖区内的纳木措湖景区的旅游环境,在海拔近5000米的纳木措地区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为了邀请专家对当雄县医生们进行业务培训,奔波在京藏之间。然而,他的同事悄悄透露,看似精力充沛、用不停歇的胡勇进藏一年来依旧被高原反应所困扰,不仅血压居高不下,每晚必须靠着安眠药入睡。只有援藏干部们对于这样的行为表示理解,这一年时间里,谁不是在这样做呢?心灵的天平向无私奉献的一边倾斜,援藏事业大过天。

  对于援藏援的是什么,担任城关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郅海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表面上来看,我们是从资金和人才上的支援,其实真正的援藏,体现的是全国人民对西藏的牵挂,援的是一份兄弟感情、一份共同发展的满腔热血。”只是这份感情、满腔热血都扑洒在西藏这片热土,对于自己的亲人不得不有些亏欠。援藏干部们多是家中的顶梁柱,远离亲人、远离家庭,他们对家人也有一份深深的牵挂,6月24日是北京中考的日子,郅海杰也为远方备考的儿子默默祈祷。

  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在支援西藏建设的大部队中,总也少不了这样一群“螺丝钉”,他们战斗在最基层,也许工作并不宏大,但却像螺丝钉一样精准明确、不可或缺。他们保障了整个西藏建设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张书臣原是北京市热力集团技术部副经理,年纪轻轻,技术却是响当当。为了让拉萨像北方城市一样集中供暖,张书臣研究提出分区实行不同供热方式的设想,即在老城区以安装电暖气的形式采暖,同时建议在以后的建筑设计时,明确供热方式并强制安装供热设施。一年来,张书臣与供暖供气办的同仁们为拉萨许多大楼“诊断”并安装了供热供气设备。他的理想是“让西藏人民过上温暖的冬天”。

  高原的阳光晒黑了援藏干部们的皮肤,工作的操劳也让他们的两鬓染上风霜。初见吕云龙,花白的头发很难把他与70后联系上,援藏的同伴解释缘由:刚来的时候并不是这样,一年时间就白成这样了。作为拉萨市文明办公室主任,吕云龙一直冲锋在拉萨“六城同创”的第一线。在一次调研中,由于道路难行,他的皮鞋磨破了。他满不在乎地说:只要藏区同胞开口笑,我的皮鞋开不开口都没问题。在吕云龙的努力下,拉萨市先后取得了城市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排名双提升的成绩。

  世界屋脊上的健康使者

  援藏的队伍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惧高海拔、与西藏人民贴得最近,他们是边远地区的西藏人民最盼望的人,他们为西藏百姓带去最需要的药物和治疗,他们医治无数病患却无法减轻自己的高原反应。这就是援藏医生们。

  北京第六批医疗援藏专家中一半是妇产科大夫。蒋红清医生到拉萨市妇幼保健院第一件事就是调研,先摸清西藏妇产科基本情况,随后带领医护人员建立产程图,规范妇产科医疗制度,不分节假昼夜地随叫随到。一年后,她亲自带出来的藏族妇产医生朗珍已经应付自如,即使不在医院,只要一通电话,蒋红清便可以“遥控”急救。“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技术留下了!”蒋红清践行着“技术援藏”的诺言。

  去年一到拉萨,王红石便与其他队员们一起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个月后,他成功开展了拉萨市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术”。 同在拉萨市人民医院任职的吴东方医生开展消化内镜治疗,填补了拉萨市卫生局系统空白。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医生援藏的时间是一年,即将离开的前夕,医生们的表情与言语中都透着不舍。“大城市的现代生活、完善的医疗设备、舒适的办公环境都没有西藏人民那一双双朴实、感恩且真挚的眼睛令人动容。在这里,我们强烈地感觉到了被需要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满足感。”王红石医生告诉记者。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