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对口支援

奉献雪域谱华章——北京第六批援藏干部纪实

马新明 孙伶伶    发布时间: 2011-03-11 16:53:00    来源:中国民族报

  雪域高原的白衣使者

  北京援藏干部中有15名来自北京朝阳医院、海淀妇幼保健医院、昌平中医医院等7所医院的骨干医生。来到西藏,他们除了极少数分到拉萨市医院外,大多数都被派到堆龙德庆县、当雄县、尼木县等县级医院。他们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工作条件异常艰苦,有时甚至无法像在内地医院一样正常开展工作,如县医院做手术没有麻醉设备和麻醉师,血库里没有血样等等。

  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们用忘我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医疗理念,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履行着救死扶伤这一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北京的援藏医生们以他们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了领导、同事和患者的好评。同时,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有时一个人一天要做好几台手术,有的深更半夜从睡梦中被叫醒去做急诊手术,这些他们都已经习以为常。而最令他们难过和痛心的是,有时因为医疗条件所限,对一些患者,无法施救。

  一天清晨,拉萨市妇幼保健医院送来一位难产的孕妇,正好北京援藏大夫蒋洪清在当班。她立即组织对孕妇进行了手术,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但产妇出现产后大出血,急需输入800CC血液,但是血库没血,经过多方周折,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200CC血液,但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而言,这无异于杯水车薪。一个本来可以救治的生命,因为血库没有足够的血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逝去。每次说起此事,蒋洪清都感到异常惋惜,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2010年11月26日,尼木县中心小学有339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烧症状。得知此消息,北京援藏的拉萨市常务副市长陈文、副市长马新明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迅速赶往现场组织救治工作,采取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蔓延。在尼木县援藏的北京3名医生冲在最前面,在病情尚未确诊的情况下,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在防护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全力施行抢救工作。

  由于医院床位有限,只能收治12名学生,其余学生都在尚未建完启用的宿舍楼内进行隔离治疗。到了午夜时分,气温接近零度,医生们依然穿着薄薄的单衣,在病房里穿梭忙碌了整整一夜。经过连续30多个小时的全力救治,孩子们很快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了校园。

  义诊,是北京援藏医生的一项常态化的爱心活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北京援藏医生们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着医疗器械、药品和宣传材料,深入拉萨市七县一区及各个农牧区开展义诊活动。他们通过义诊送医送药下乡,分发各种常见病的药品以及防范疾病的宣传材料。“北京援藏医生的义诊活动,为我县农牧民免费看病和送药,改变了农牧民的就医观念,为农牧民送去了温暖。”尼木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格桑罗布说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他们的主持下,首例“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术”等手术成功实施。这些并没有让援藏医生们满足,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些技术长期在西藏生根发芽。渐渐地,援藏医生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把技术传给当地医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一支留得下的医疗队伍。他们纷纷开始行动起来,把学到的医术倾囊相授。

  坚强有力的后盾

  北京援藏干部之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西藏的建设,是因为他们背后有坚强的后盾和强有力的支持。领导的关心、家人的支持、同事的鼓励,无一不使他们倍感温暖,充满激情和力量。

  援藏期间,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援藏干部派出单位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了他们支持,在精神上也通过不同方式给予鼓励,这使得援藏干部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央组织部、北京市委组织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从政治、生活、工作上真情关心援藏干部,每个节假日均给援藏干部发送充满温馨的手机短信。援藏干部的派出单位领导也经常派人看望他们,积极帮助其解决困难。而在西藏,拉萨市领导和各族干部群众也同样对援藏干部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自治区和拉萨市领导,多次到北京援藏公寓慰问援藏干部,关心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

  来自家庭的支持更是功不可没。潘嘉是拉萨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他离别尚在产褥期的妻子及来到这个世界仅仅17天的儿子和年逾古稀的双亲,带着嘱托、叮咛和希望奔赴拉萨。他的妻子是一名检察官,作为业务骨干,平时工作繁重,并且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课程,现在还要独自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潘嘉决定报名援藏时,妻子以宽阔的胸襟毅然地给予支持,独自承担起异常繁重的工作、学习和家庭重担。潘嘉在博客中如此写道:“谢谢你,我的爱人;对不起,我的儿子;辛苦啦,我的双亲。我只有把对你们的歉疚之情化作一腔工作热情,更加努力地为拉萨市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不辜负你们的希望和付出。”

  用真情谱写爱心曲

  长城与雪山情相连,北京与拉萨手牵手。北京援藏干部除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拉萨农牧民群众排忧解难外,还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扶贫济困和资助贫困学生。在雪域高原,他们拥有虽不是父母却亲如父母的藏族“阿姆啦”和“阿爸啦”,还有亲如一家的藏族儿子和女儿。

  援藏干部经常下乡接触到一些生活困难的农牧民家庭和迫于生活压力而辍学的孩子们,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援藏干部们纷纷伸出援手、解囊相助。据统计,北京第六批63名援藏干部基本上都确定了结对帮扶的贫困家庭和学生,通过物质与精神多种方式,帮助藏族困难家庭和学生渡过难关。

  白玛旦增是西藏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他从日喀则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考入西藏大学,家境贫寒的他却在2010年8月被诊断出患有急性白血病。由于拉萨的医疗条件有限,两位北京援藏专家迅速向拉萨市医院的领导请示并同家属商量后大胆决定:把白玛旦增转到北京朝阳医院治疗。

  在北京朝阳医院,白玛旦增一家得到了医院和科室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有一位不透露姓名的好心人为白玛旦增一家在医院附近租下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解决了居住困难。朝阳医院团委、党办、工会等各部门,纷纷倡议在全院范围内为白玛旦增捐款,几天就捐款数万元。但是,这对于四五十万元的骨髓移植治疗费,无疑是杯水车薪。于是,院领导积极联系社会各种慈善基金会,幸运的白玛旦增获得了红十字会捐款,阳光基金会也承诺愿意负担骨髓移植的高额费用。

  白玛旦增住院期间,北京市第六批援藏干部领队和北京援藏医疗队负责人都十分关注白玛旦增的病情和治疗进展情况,多次到北京朝阳医院看望白玛旦增,并带来了北京援藏干部的捐款, 现在,白玛旦增已经接受4次诱导化疗并呈现良好状态,而且白玛旦增和他唯一的哥哥的骨髓配型完全吻合,条件成熟时就能进行骨髓移植。

  边元松是北京第五、第六批援藏干部,现任国家级的拉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自2007年进藏以来,一直视藏族同胞为骨肉兄弟,凭着一颗善良的心和无数的善举,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次下乡调研时,他碰到在拉萨读高中的措姆,并了解到措姆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因为家庭贫困,考上大学后的学杂费用家里无力承担。他当即答应,只要措姆能考上大学,便每年资助5000元钱,直到大学毕业。2008年8月,措姆被西藏民族学院录取,边元松远在北京的妻子带着女儿专程赶到西藏,一家三口将5000元现金送到了措姆手中,庆祝她顺利考上大学。资助措姆上大学之后,他还援助了3名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并让女儿和他们成为笔友,这样既可让生活条件优越的女儿了解西藏贫困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可让西藏孩子了解首都同龄人的生活学习情况,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他女儿在北京常给这3个孩子邮寄衣物。藏汉一家亲,同为手足情。边元松一直把西藏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扎根高原,加强藏汉民族团结,把自已的援藏经历转化为人生和工作中的宝贵财富,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动人的援藏音符。

  2010年8月7日,在得悉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北京援藏干部纷纷为舟曲受灾同胞捐款。去年8月17日早上,拉萨的上空飘起了细雨,空气中不时拂过几丝凉意,80余名北京援藏干部及家属齐聚在拉萨北京援藏公寓,沉痛哀悼在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中遇难的同胞,寄托哀思、送去祝福,并为灾区群众捐献爱心款。

  援藏,是一段生命之旅。与其说援藏经历是一种阅历的积累,不如说是生命的一种升华。雪域高原的刺骨寒风阻挡不了北京援藏干部的满腔热血和前行脚步。支撑他们的是祖国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令他们难忘的是来自于身心和事业的无数挑战,而他们收获的则是面对人生的淡定和成熟,留下的是对西藏永远的牵挂和情结。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