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雪域高原金秋时节,拉萨市城关区干部群众满怀喜悦之情迎来历届北京市援藏干部,大家齐聚拉萨,共话城关区发展成果,共商城关区发展大计,共绘城关区美好蓝图。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先后安排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等城区对口支援拉萨市城关区,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形成了以干部援藏为“龙头”、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智力援助为根本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援藏工作不断深化和拓展。
加大援助力度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北京市牢固树立“发展是首要任务”的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搞好援藏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以规划为“龙头”,以深化改革为重点,以人才为支撑,进一步加大援助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城关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等城区始终坚持把援藏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为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双方成立了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协调和落实。15年来,北京市各兄弟城区无私援助拉萨市城关区资金6000余万元,实施项目20余个。1995年至2000年,海淀区先后支援城关区696万元,实施了教育、民族手工业、农牧业、人才培训等援助项目;2000年至2007年,朝阳区先后确定前三年和后三年的援助资金分别为730万元和900万元,并整合资金集中建设了“阳城广场“项目;2007年至2010年,西城区援助资金2100万元,帮助城关区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援助资金70万元推进老城区导识系统工程,北京市援助1300万元建设藏热小学。一批批资金项目的援助,极大地改善了城关区基础设施,为推动城关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城关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落实民生项目
15年来,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援藏项目应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这个重点和“今后援藏工作应注意把重心向基层倾斜,帮助农牧区群众发展生产,让他们得到更多实惠”的批示精神,北京市在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安排了菜篮子工程、藏药材人工试种、克什米尔山羊引种与示范、小桥梁及安居工程配套、小康示范村、沼气建设等项目。尤其在社会发展领域,援建了广电中心、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村民委员会、北京小学等项目。
一大批民生项目的实施,使城关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良好态势。截至2009年,城关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6775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30.69亿元,翻了45倍,年均递增30%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5年的1721万元增长到2009年18.86亿元,翻了109倍;本级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2089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8亿元,翻了8倍;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460元增长到2009年的5630元,翻了4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4301元增长到2009年的13714元,翻了3倍。
人才技术援藏
15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按照“选优挑强”的原则,共选派了6批21名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赴城关区工作。15年中,这21名援藏干部服从祖国需要,“舍小家、顾大家”,扎根高原,奉献城关,为城关区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给城关区带来了先进的发展思路、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宝贵的发展经验。
拉萨市委常委、城关区委书记赤列多吉告诉记者,北京市援藏干部是可歌可泣的优秀群体,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乡父老。他们勇于克服各种困难,与当地干部群众同甘苦,共奋斗,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他们以扎实的工作和过硬的作风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城关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城关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无不凝聚着他们的汗水,无不凝聚着他们的艰辛,无不凝聚着他们的奉献。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