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救援物资是否已经发放到位?
张晓华:因为运往“孤岛”的物资要靠飞机运送,救灾物资还没有完全到位,但已经送到灾区的已经全部妥善分发。
由于物资都在路上,等着道路打通。有的靠直升机运,要求所有物资减少所有环节直接发放到县乡。
物资包括帐篷、棉被、大衣和药品、食品还有矿泉水。
新华网:我们在报道中看到,这次的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一些非常感人的事迹。有没有让您特别有感触的事件?
张晓华:感人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经过采访就能感受到。譬如,有一些困在“孤岛”上的群众,当地的干部将他们组织起来,领着留下来的几千人守望相助、互相关照。还有我们的解放军,包括边防部队、消防部队、武警部队,涌现出的事迹很多很多。
新华网:地震发生后,我们的记者直奔灾情最严重的聂拉木、吉隆、定日三县,并突进“孤岛”樟木镇进行报道,过程可谓非常艰辛。我听您的声音非常嘶哑,一定没有休息好。您可否介绍一下新华社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做好这次报道的?
张晓华:这确实是我的亲身体会。可以这么说,中国几乎所有的地震等自然灾害、重大事件,都有新华社记者出入一线。新华社在长期的报道中养成了这种神圣的使命感。
新华社西藏分社在地震发生后20分钟就发了快讯,紧接着兵分两路,一队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吉隆县,一队去往聂拉木县樟木口岸。这两个地方距离拉萨市分别是800公里和700多公里。
地震发生在当天下午两点半左右,我们在三点半就出发了,准备好卫星电话、睡袋、发电机以及所有的应急设备。在26号凌晨,我们才抵达目的地。
那天,大雪纷飞,我们的记者冒着暴雪,在凌晨才到达灾区,然后就深入一线。尤其在几个点,包括樟木镇“孤岛”,由于道路不通,我们的记者背着行囊,带着电脑、相机和摄像机,徒步15公里进入樟木镇,沿路随时还有石头滚落。记者们还要坐着直升机,一天来回几趟地飞,新华社的记者可谓不辱使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新华网:后续的增援报道队伍是否已经抵达,将会如何部署?
张晓华:地震发生后,新华社总社迅速派出的几名骨干记者于昨天下午抵达拉萨,紧接着乘4个多小时的汽车来到了报道一线指挥部。夜里抵达后,连夜开会研究,凌晨驱车500多公里去往一线。现在还在路上堵着。因为突发塌方,他们还滞留在塌方边上。
今天下午,四川分社又支援我们两名记者,一名摄影、一名摄像。现在我们的报道力量根据灾情的状况也在考虑增加。如果没有更大的灾情发生,我们20多个记者就可以完成报道。
原标题:连线西藏灾区一线记者:通往“孤岛”樟木镇的“生命线”全线抢通
(责编: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