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在旅行家和驴友眼里,川藏线是中国最美的一条旅行通道,这里有美丽的天空,美丽的雪山,独特的文化……今天,不知有多少摄影家、骑行爱好者行走在这条通向世界屋脊的大道上,放飞自己的梦想,追寻前人的脚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大道,是很多人的终极旅行目标。
但当我们站在用柏油和水泥铸就的川藏大道上时,却很难想象在6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寂静的无人区。雪山圣洁美丽,森林苍翠动人,但因为严苛的自然条件,将这份美丽深深地藏在了崇山峻岭之中。正是我们的子弟兵,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用热血与汗水将川藏线修通,并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才为后人留下了这条风光无限的朝圣大道。但这背后充满豪情、辛酸、梦想与泪水的感人故事,却并不为太多人所知晓。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上,川藏兵站部政委翟风竹为蓉城市民讲述了“两路”精神背后的那些故事。在活动开始前,在一个充满寒意的深冬早晨,娇子音乐厅外早已等满了听众,年轻的90后有之,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之。让我印象颇深的是两位白发老人,因为没能及时领到票,无法进场,懊恼得互相埋怨,最后在工作人员协调下成功地进场听讲,挂在他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喜悦让我不禁感慨,核心价值观其实早已突破了年龄界限,在广大市民心中,生根、发芽、成长……
讲座开始,会场一片安静,每个人都在静心聆听,从“两路”精神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共鸣。当听到战士们为了守望道路,完成任务而不怕牺牲时,我身边那位年长的听众眼中饱含热泪。从“两路”精神中传出的那份真挚感动,感染着我,也感染着会场中每一个人。
主持人语
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进行了科学概括,同时作出重要批示:要大力弘扬“两路”精神。在由《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十三场走上金沙讲坛,川藏兵站部政委翟风竹为蓉城市民带来主题为《弘扬“两路”精神,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讲座。
本期嘉宾
翟风竹,1982年9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历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处长、理论研究室主任、副部长、成都军区联勤部政治部副主任,现任成都军区联勤部川藏兵站部政治委员,大校军衔。长期在军区机关从事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多次被评为“军营理论热点面对面优秀作者”。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军内外新闻媒体发表作品160篇,为部队官兵授课讲演220余场次,组织并总结的17项政治工作研究成果在军区以上单位推广普及。
实录
川藏线军人
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
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习总书记做出了重要批示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我们发展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精神,它们就代表了“两路”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是习总书记第一次阐述“两路”精神,可以说繁荣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川藏公路俗称川藏线,这条公路是国道318的一段,后者从上海一直到中尼边境。川藏线就是成都到拉萨,全长3176千米,途经川藏六个地市州,穿过四个大的山脉,横跨金沙江等江河。这条公路是怎么来的?翻开新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条路是当年18军响应毛主席一边进军一边修路的号召,成功修筑而成。在没有完整的资料的情况下,他们凭着无穷的智慧,以“让河流开路,让高山低头”的气概,四年修通了公路。青藏公路稍微晚一点也开始修,1954年12月25日,两条路都完成了通车,这一天在拉萨举行了通车典礼,从此结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同时,这两条路也创造了筑路史上的奇迹。
今天,川藏公路仍然是一条举世瞩目的天下奇路,在旅行家和无数驴友眼里,川藏线是中国最美的一条旅行通道。但对于川藏线的军人来说,却有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那是一条世界上最高、最险的公路,沿线有很多泥石流、抢险段,80%是高寒山区。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这条道路的样态也极为复杂,可以说,世界上所有公路的样态都能在这里找到。
就是在这条奇路上,军人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三不倒”的川藏线精神。“三不倒”是“两路”精神在川藏线上的生动诠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反映,也是我们川藏线军人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
“三不倒”
是“两路”精神的生动诠释
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川藏线军人立志报效祖国、献身国防、建功军营。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敌人多么强大,都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代的任务,可以说,忠于使命,服从命令已经固化成川藏线官兵的一种素质和文化。
1992年,川藏线出现大面积的塌方和泥石流,当时我们部队承担运送物资的重要任务,规模较大,有1000辆左右的运输车,也就是说,前面的车已进入西藏,后面的车还没有出发。这时候险情出现了,大约300辆车被堵在了路上。当时勘察组调查说,这条路在短时间内无法疏通。面对紧急的运输任务,怎么办?兵站的党委决定,绕道青藏线把任务完成!于是没有出发的车队直奔青藏线,已经出发的车队掉头转向青藏线,1000台车浩浩荡荡开向青藏线,绕行了1000多公里,完成了任务。这次任务在兵站部历史上被称为“千里大转移”。也就是在这次“千里大转移”的过程中,我们的战士第一次叫响了“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三不倒”口号,并通过精炼、总结,形成了我们部队的“三不倒精神”。
60年来,我们走遍了云贵川藏渝等十多个省市,累计出车100多万次,行驶了36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走了9万圈。承运各类物资500多万吨,运送人员100多万人次。我们有156个单位被记功,135名个人荣获一等功以上的奖励。2003年4月中央军委给我们川藏兵站部记三等功,2013年1月,军委习主席又授予我们一等功。在和平时期为一个师级单位记一等功,这是非常少见的。我们在付出的同时,党和人民给予了我们崇高的褒奖。
血肉与灵魂
铸就的英雄路
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是我们川藏线官兵的精神。川藏线险象环生,但在川藏线官兵中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怕死不要上川藏线,上了川藏线不怕死。”
1967年8月,我部某团副教导员李显文带领车队走到了川藏线通麦这个地方,遇到山体滑坡,车队受阻。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李显文带着9名同志到前方探情况,这时更大的泥石流发生了,10个同志壮烈牺牲。1968年,这10位同志被中央军委追认为“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线上十英雄”,并为他们树立了纪念碑。这个纪念碑如今依然屹立在通麦,让他们守望着用生命奉献的道路。
到了今天,川藏线的路况比过去好了,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改变不了,高寒缺氧改变不了,塌方泥石流的情况还是时常发生。此外,在高原上长期生活,高寒缺氧容易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也容易留下后遗症,甚至会威胁生命。我部原来有一位政委在川藏线上干了33年,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一直做到将军,刚提升为将军后不到3个月,就因为身体原因去世了。此外,还有5名在川藏线上连续工作了25年的干部转业回到地方以后,在5年里先后离开人世。
我们的一位干部曾说过,“我爱川藏线,因为这条路是为西藏造福的幸福之路,我们把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但是我又恨川藏线,因为它夺取了我太多战友的生命。”这段话引起了不少官兵共鸣。曾有人说过,“在川藏线上奔波,就好似在锈掉的钢丝绳上行走,再坚强的生命也会脆弱不堪。”而我们官兵在这条3000多公里的“钢丝绳”上一走就是60年,先后有1800名官兵受伤致残,661名官兵长眠在了雪域高原。这些值得纪念的英雄和正奋斗在川藏线的官兵们,倒下的变成了路基,站立的站成了路标,继续引领车队奔跑在川藏线上。一代又一代的官兵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奉献青春和生命,可以说川藏公路是用血肉与灵魂铸就的英雄路。
令人振奋的是,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川藏线官兵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改善,不仅装备水平和生活条件大为提高,而且从2005年到现在,我们已实现了十年没有因车而伤亡人员的情况,这是非常可喜的事。
川藏线上“夫妻兵”
感人至深
在川藏线上有这样一对夫妻兵,一个叫余兵兵,在我们的汽车团,另一个叫陈丹丹,是兵站的女护士,两个人都是士官,夫妻两人一个在四川雅安,一个在西藏扎木,长期分居在川藏线的两头。同时休假的机会并不多,结婚8年来,两人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半年。
2010年,丹丹怀孕了,由于高原缺氧寒冷,胎儿5个月大时突然出现先兆流产,丹丹被组织上紧急送往内地医院保胎,在胎儿7个月大时,丹丹突然大出血,胎盘前置,胎心微弱,母子危险。身为技术骨干的余兵兵正率队执行重大的物资运输任务,接到岳母电话,他急得跑到没人的地方哭了一场,擦干眼泪后继续带领车队前进。幸运的是,余兵兵圆满完成任务后回到家中,丹丹和儿子都已脱离生命危险。看着脸色苍白的妻子和出生时只有4斤重的儿子,他泣不成声。
去年,丹丹在雅安休假,遇上了“4·20”地震,她接到组织命令,立刻放弃休假,参与抗震救灾。刚好余兵兵也在同一个地方执行救灾任务,两个人打过照面的次数加起来也没几次。
他们两个的爱情故事被很多媒体报道,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他们爱得简单而炽热,活得纯粹而令人羡慕,在他们面前,“宁可躲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人显得多么苍白与浅薄。
对话
记者:为什么“两路”精神能够历久弥新?
翟风竹:任何一种精神都有一个孕育、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两路”精神同样如此。它孕育在战争年代,诞生和发展于现在。任何一种精神历久弥新,无非有两大要素:第一,它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精神状态;第二,它符合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方向。“两路”精神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要它发扬光大的话,就要结合时代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记者:川藏线建成60年来,对西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
翟风竹:川藏、青藏公路可以说是通向世界屋脊的幸福大道。西藏由封闭到开放,由贫穷到富裕,西藏走向世界,世界走向西藏,都得益于这两条路。可以说如果没有川藏和青藏两条公路,一个社会主义的新西藏就不可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原标题:翟风竹:“两路”精神 历久弥新
(责编:冯登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