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艺术长廊
“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浅析藏族锅庄舞蹈艺术
 
   发布时间:2012-10-02 07:30: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综合

锅庄舞台表演
锅庄舞台表演  图片来自百度

  据史料记载和藏学专家推论,锅庄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时期的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适应恶劣环境。

  锅庄舞不同区域的特点

  (一)西藏地区: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从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颤、弹、踢、点变化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果谐”属于农区古老的歌舞形式,可在野外、村头或室内进行,人数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参加。

节庆期间锅庄表演
节庆期间锅庄表演  图片来自百度

  (二)青海地区:主要流传于玉树州,舞蹈种类繁多,主要有“卓”、“依”、“热巴”、“热依”、“锅哇”等。“卓”分“求卓”和“果卓”两种。前者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或迎送贵宾的场合表演的 ,动作庄重雄浑,音乐沉稳典雅。后者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圆圈舞,气氛热烈,节奏多变, 常常同时有几十人、上百人一起表演。每个舞蹈基本上是从慢到快渐进发展,慢时如鸿毛落地, 无声无息,舞姿持重平稳,舒展大方;快时则威风烈烈,气势澎湃,动作粗犷奔放,雄健慓悍,直至发展到极度狂热而结束。“果卓”的内容主要是赞美家乡,祝愿丰收,歌颂生活,深为当地群众喜爱。“依”也是玉树地区流传最广,最受群众喜爱的舞蹈之一。“依”,西藏称“谐”,康巴称“弦子”,为流行极广的民间舞蹈。舞蹈中,轻踏、甩舞长袖、扭胯、转动腰胸等为其特点。青海境内的为“安多依”,流行于环湖及河湟地区,其动作特点是幅度小,节奏柔和,歌舞结合,以舞传情,以歌达意,模仿劳动动作,唱词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唱草原、牛羊。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