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周报    幸福足迹    百姓传奇    图说百姓生活    留言
   首页 > 百姓人家 > 幸福足迹
 
“爱情山”下相濡以沫--许井弟和达宗的爱情故事
时间: 2014-06-25      温凯      来源: 西藏日报

  狮泉河镇有座“爱情山”。

  原本它只是城边的一个小山包,山上修了一座观景亭,后来不少情侣爬上去,一边眺望狮泉河全景,一边热恋。久而久之,人们便给这座山取名为“爱情山”。

  许井弟和达宗的家就在“爱情山”脚下,抬头便能看见山上的观景亭。这座山也见证了两人跨越种种鸿沟与障碍、长达15年的爱情和婚姻。

  今年51岁的许井弟是四川达州人,4岁患上小儿麻痹症,左脚无法站立,加上家庭条件差,他没有上过一天学,懂事起靠帮人编席子为生。1980年,在阿里打工的哥哥将18岁的他带到狮泉河,做起了修自行车的生意。

  尽管身体残疾又没文化,但许井弟凭着坚韧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在狮泉河一干就是20年,不仅扎下了根,还攒了一笔存款。这个时候,达宗也走进了他的生活。

  “1999年,一个藏族朋友向我介绍达宗,她家在噶尔县昆莎乡,是个18岁的牧区姑娘,我想着自己岁数也不小,是时候成家了,便决定去看看。”回忆起当年的故事,许井弟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了开心的笑容,文静秀气的达宗则羞涩地低着头不说话。

  随后,许井弟和亲朋好友们兴冲冲地上门提亲去了,在藏族朋友的大力撮合下,达宗父母很快同意了,第二天两人就办理了婚礼。

  当时,这桩汉族与藏族、残疾人与健康人、年龄跨度近20年的婚姻,并不被身边人看好,甚至有人说他们过不了3年。许井弟不为所动,他下定决心,既然成了家,就要竭尽所能给妻子一个美好的生活,让两人的婚姻天长地久。

  一开始,达宗适应不了婚姻生活,加上只读过小学6年级的她汉语水平有限,与许井弟沟通不畅,成天想着回娘家。许井弟也不烦躁,逐字逐句地教她说汉语,想回娘家便花300元钱包车送她。尽管这笔钱是许井弟一个星期的收入,但他仍然坚持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达宗。

  “提亲的时候我并没有看上他,只是遵从父母的意见,成家后发现他为人不错,对我也很关心,就慢慢喜欢上了。”达宗终于小声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在今天看来,这又是一桩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婚姻。

  于是,两人从最初的磨合到融合,逐步走上了婚姻的正轨。平日里,达宗在家操持家务,许井弟在外摆摊做生意,每天回到家,都有达宗为他做的热气腾腾的饭菜。为了照顾许井弟的口味,达宗还专门学习了川菜做法,手艺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尽管生活并不富足,但是两人始终互相搀扶着,一路走来。

  2004年,许井弟拿出毕生积蓄,在“爱情山”脚下盖了现在居住的总面积200多平米的一排房子,一半自家居住,一半用来出租增加收入。随后,达宗的父母也把安居房盖在旁边,搬过来与夫妻俩比邻而居。

  许井弟踏实勤快、为人仗义,由于自己父母均已过世,他对达宗的父母也格外孝顺,尽管两家没有生活在一起,但他不管有什么吃的喝的,都会第一时间给两位老人送去。老两口也很满意这个女婿,常说当年没有看走眼。

  结婚15载,夫妻俩育有一子一女,现在分别在地区中学和小学就读,成绩都是班上前列。许井弟给孩子们取汉族名字,达宗的父亲取藏族名字,民族选择的是藏族。

  “这两个孩子不仅是我和达宗的结晶,也是汉族和藏族的结晶。”他乐呵呵地说道,“我作为一个内地来的残疾人,能在西藏有个家,已经非常知足了,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妻子这么多年对我的支持和关照。”

  采访即将结束,许井弟又要出去摆摊了。现在岁数不小的他已经不修自行车,改为补鞋了。从家里到摆摊的街面上要经过一段崎岖起伏的小路,他的手摇三轮车经过时很不方便,每次都是达宗在后面推着进出的——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在“爱情山”的俯视下,这对老夫少妻渐行渐远,留下了两个相濡以沫的背影。

  原标题:“爱情山”下相濡以沫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