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周报    幸福足迹    百姓传奇    图说百姓生活    留言
   首页 > 百姓人家 > 幸福足迹
 
西藏安居工程让巴桑拉姆走出“乌巴隆”过上富裕的生活
时间: 2013-10-15      崔士鑫 王杰 旦增 韩俊杰      来源: 西藏日报

  原标题:走出“乌巴隆”

为巴桑拉姆(右二)在农家书屋中。次旺 陈志强 摄
为巴桑拉姆(右二)在农家书屋中。次旺 陈志强 摄

  内向含蓄、言语不多,脖子上和手腕上戴着藏式珠宝首饰的巴桑拉姆,聊天时会从藏装中掏出手机,低声接听熟人的电话。

  问起《人民日报》藏文版,她说知道知道,不但家里的男人们会提到,有时村里组织妇女们学习,就是学那上面的内容。虽说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从早到晚忙于家务,但巴桑拉姆对外面世界的新奇事并不陌生。爱人共3个兄弟,还有她3个成年的儿子,全家6个男子汉回到家里,总是要聚在一起谈论最近报纸上、广播电视里的各种逸闻趣事。尽管她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却完全能与外面的世界“接轨”。

  然而在几年前,巴桑拉姆的世界却远没有这么广阔。那时她居住在日喀则市边雄乡塔玛村一条名为“乌巴隆”的大山沟里。这个地方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极为有名,后弘期藏地几大教派之一“宁玛派”的形成,就源于被尊称为“乌巴隆巴”的大素尔在这里兴建了乌巴隆寺。以往,持旧密法的宁玛派僧人多散落在民间,是大素尔将当时的宁玛派典籍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并建立寺院,形成了僧团,真正成为一大教派。

  “乌巴”的藏语意思是“猫头鹰”。有些资料记载,这里之所以称为“乌巴隆”,是原来有一个猫头鹰巢穴,大素尔曾在这个巢穴下面的山洞中修行过。不过当地人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原来,这乌巴隆山谷极深极远,雨季常常有泥石流,将道路冲成一片碎石。住在山谷深处的人们,如果要到今天的边雄乡驻地办事,早上摸黑出发,忙活一天,晚上得披星戴月地赶回去。藏语把那些爱在夜间活动的人,喻称为“乌巴”,这条山谷由此而得名。——也许正是因为交通不便,尽管乌巴隆寺常被藏地史料提到,但对于乌巴隆的具体地点,在藏地也罕为人知。

  巴桑拉姆的家人,当时就是这些“乌巴”之一。她还记得,以前从家中到乡里,有条件的骑毛驴,更多的人是靠两条腿全程步行,买卖的东西全靠肩扛背驮。她的爱人一年守着80多只羊,其他兄弟们住点山坡地,捡拾牛粪,冬季换点零花钱,平均一年人均现金收入才1000元左右。山谷中消息闭塞,很少能参加乡里村里的活动,对外面世界的新奇事物,所知甚少。

  2006年,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农牧民安居工程。按照有关政策,边雄乡和塔玛村给乌巴隆人在318国道附近划出了宅基地,动员“乌巴”们搬出大山。巴桑拉姆一家就在那时,来到了现在靠近国道的地方,兴建了新的住所。很快,家里人形成了全新的分工:爱人专注于农牧业,两个兄弟外出打工,每人每年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上。3个儿子也相继参加工作,一个搞彩画,一个做木工,还有一个学驾驶,全家年人均收入很快接近上万元!变化更大的是,家中男人们在空闲时候,有更多机会参加村里、乡里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去农家书屋翻阅他们感兴趣的报纸、杂志、书籍,回来还把一些新鲜事,讲给巴桑拉姆听。

  甚至连巴桑拉姆自己,也很快成为乡、村一些活动的“常客”。“边雄这里靠近318国道,交通方便,外出打工的人多。”边雄乡党委书记巴桑欧珠插话说,“有时男人们出去打工了,乡里或村里要让户主参加会议,比如传达十八大精神,很多时候是留在家中的妇女们来参加。因为相关的书籍来得晚,我们就用藏文报纸来学习,有时用《人民日报》藏文版,有时用《西藏日报》藏文报,所以她们对党的政策,还有藏文报纸,都不陌生。”

  富裕起来以后,最让巴桑拉姆感到风光的是每年的望果节。她要穿戴上全套新置办的服装、首饰,和村中的妇女们“争奇斗艳”,亮美丽、晒幸福。因为离国道近,有时遇到外来的游客,会争相给她们拍照,很让巴桑拉姆有一种明星的感觉。几年前她根本不敢想象,他们这些深山沟里的“乌巴”,会变得如此抢眼、鲜亮。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