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周报    幸福足迹    百姓传奇    图说百姓生活    留言
   首页 > 百姓人家 > 幸福足迹
 
[拉萨河纪行]“大极乐”之地的前世今生
时间: 2013-08-15      阿孜古丽 米玛 马晓艳 沈安永 陈静 向代文      来源: 西藏日报

  原标题:“大极乐”之地的前世今生

德庆村六组的民间藏戏队在表演阿古顿巴卓舞。
德庆村六组的民间藏戏队在表演阿古顿巴卓舞。唐斌 摄

  村落特点:

  德庆,系藏语“大极乐”之意。德庆村位于达孜县东部、拉萨河南岸,318国道旁,距离县城300米,距离拉萨市26公里。德庆村不仅拥有绚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甘丹寺的分寺——桑阿寺(“桑阿”意为“密咒”)就在此地。

  “去了甘丹寺不去桑阿寺等于朝佛没有圆满”。也就是说,修行的路只走了一半。

  按宗教历史惯例,桑阿寺隶属甘丹寺管辖。桑阿寺始建于公元1419年,由宗喀巴创建,至今有594年的历史,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历史鼎盛时期有僧人100名,现有20多名僧人。

  在达孜县老城区中心——德庆镇德庆村,桑阿寺斜上方山顶的城堡废墟,就像袖珍版的布达拉宫一样,不同的是早已荒废,蓝天下更显得久远而沧桑。山脚下的桑阿寺内,僧人正在诵经,诵经声随着袅袅香烟飘向空中。寺院看起来不大,殿堂和佛像却不少。寺院门口墙壁上的壁画看着很新,与桑阿寺的久远历史格格不入,经打听才得知,原来这是新殿。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桑阿寺主殿由于历史久远,早已成了危房。因此,1986年,就在旧主殿的右后方,桑阿寺得以重建。

  与其他格鲁派寺庙一样,桑阿寺内主供强巴佛,在每个佛像前都有藏语注释。在进入主殿的门口左侧,有一间木制结构、封闭的小房间,只有一人高,1.5米见方。经寺管会主任达娃介绍,这是桑阿寺的技师画“天坛”(坛城)的地方。“‘天坛’是由彩色的细砂画成的,讲述了生命的轮回。颜色鲜艳,花、鸟等栩栩如生,非常精美。”据介绍,在每年的特定时间,桑阿寺的两名画师就在这个小房间画“天坛”。由于作画的原料——彩色的细砂是由矿石碾磨而成,非常细,因此在画“天坛”时,画师必须戴着口罩,不能出粗气、不能说话,甚至不能流汗。经过一夜时间画出的“天坛”,在第二天白天供信众观看,到第二天晚上就会被吹散,“代表了人生的一个轮回”,达娃说道。

  在多年前,德庆村群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活动——在桑阿寺前跳卓舞。卓舞是一种腰鼓舞,“卓”即为“跳舞”,一般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开场、谢幕时表演。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山南地区贡嘎县的昌果乡。德庆村的卓舞叫德庆卓,也叫阿古顿巴卓舞,除了服饰、歌词与山南地区的卓舞有所区别,它的来历也很特别——与阿古顿巴的传说有关。

  传说,在阿古顿巴生活的年代,农奴们把辛苦劳作的成果很大一部分都要交给农奴主,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东西吃,只好去向农奴主借“卓”(麦子,这里指青稞),而且农奴主还要加利息,这让农奴们苦不堪言。机智的阿古顿巴觉得应该想个办法整治一下那些作威作福的农奴主们,帮一下那些穷苦的百姓。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