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磨坊里,石磨不停地转动,糌粑源源不断地被磨出来,投放市场,产生效益。石磨磨出香喷喷的糌粑,也磨成了农牧民致富梦,磨出了美好生活。
糌粑是藏族群众的主食,由青稞磨制而成,富含营养价值。传统上,藏族群众多食用“水磨糌粑”,即借由水作为动力,石磨将青稞粒碾成粉末,这种粉末即为糌粑。记者24日来到林芝县加定村磨坊实地探访糌粑磨坊。以前磨糌粑是以水为动力,现在则多改为由电力带动石磨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在现场,直径一米五的大磨盘有了电力的支撑,飞速转动。青稞粒一进入石磨,随即被碾成粉末甩出。这间磨坊的负责人桑登次仁告诉记者,青稞粒炒之前,先全部洗净,这保证了糌粑干净卫生。用传统的石板磨制糌粑,保证了糌粑的香味。
现在,因为青稞质量高,加上石磨磨制,糌粑味道好,很受市场欢迎。仅仅两个多月时间,磨坊就磨出糌粑万余斤,销售量也近四万元。桑登次仁现场抓起一把糌粑放在碗里,加点酥油茶搅匀,把糌粑捏成团,放入嘴里,美美地咀嚼咽下。
五年前,这名藏族汉子联合几户人家建起合作社时,还不敢想象磨坊会有这么好的效益。那会儿他找不准市场需求,糌粑磨坊、民族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藏族生活用具,无一不涉及,但效果却并不见乐观。
后来,桑登次仁重新找准定位,集中精力放在糌粑加工上,他尤其侧重在源头即青稞质量上下工夫。合作社在盛产青稞的米瑞乡承包了数百亩青稞田,青稞收获后直接运到磨坊加工,磨制成糌粑投放市场。“这在源头上保证了糌粑的质量和口味”,桑登次仁说。
如今,磨坊每天不间断地工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给合作社社员带去丰厚的收益,同时也给加定村解决了十多个闲置劳动力的就业岗位,说到合作社的磨坊,加定村村民都竖起大拇指。次仁央宗就在这间磨坊里工作,每月2000元的收入,算是给家里减轻了压力。
桑登次仁说,下一步,合作社打算给糌粑申请商标注册,争取创出自己的品牌。他们还将争取在林芝地区行署驻地八一镇开设销售点,实现产销一体,提高利润。
(责编: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