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塔荣村一组贫困户欧珠和帕古乡彭岗村六组贫困户索朗顿珠来说,过去的五年,他们有一个最切身的感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欧珠一家9口人,由于人多劳力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贫困户”的帽子让他在村里抬不起头来,好像处处低人一等,自从拿到扶贫部门的“扶持证”后,他很快无偿领到了一头价值6000多元的奶牛。他家靠养这头奶牛已慢慢摆脱贫困,欧珠一家心情一下子亮堂起来。
索朗顿珠也是在整乡推进扶贫中,领到牛、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他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后的五年间,一场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扶贫攻坚战在高原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
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专项扶贫行动计划的引领者与实施者,瞄准最困难地区、最困难群体,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使扶贫开发向纵深推进。
建档立卡,瞄准对象。进入“十一五”,自治区再次调高了帮扶标准,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作为绝对贫困人口,低于1700元的作为相对贫困人口予以扶持。按此标准,西藏扶贫部门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建档立卡工作,识别出绝对贫困人口37.3万,相对贫困人口59.1万,同时将200个乡镇纳入重点扶贫对象。
整乡推进,赋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61个乡镇、4个行政村实施了整乡(村)推进扶贫,覆盖人口达到50万,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5亿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8亿多元。从结果来看,整乡推进扶贫乡村的群众增收幅度普遍高于全区农牧民平均水平的3个百分点,贫困问题明显缓解,整乡推进扶贫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溜索改桥,解决特困。“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曾是西藏偏远乡镇交通落后的真实写照。靠溜索出行带来的安全隐患和极度贫困,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财政部对西藏启动了84条溜索改吊桥工程,全部工程竣工后,将结束20个县6983户、40196人的“溜索时代”。
产业扶贫,开辟新路。按照“培植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开发理念,各地市扶贫办立足各自的发展优势,将优势资源优先让给穷人开发。特色产业开发自治区共安排专项资金1.6亿元,实施了以采石采砂为标志的特色建材产业开发项目248个,组建起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196个,实现年产值1.1亿元;特色产业的深度开发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配合安居,实现乐业。随着自治区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自治区扶贫办从2006年开始,每年拿出20%的专项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建房,扶贫资金在农牧民安居工程中发挥着引领资金投向的重要作用。农牧民安居工程作为西藏有史以来实施的最大到户帮扶项目,使全区27万户、14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
定点扶贫,合力攻坚。为全面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制,自治区在区(中)直部门广泛开展定点扶贫,共安排区(中)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099名干部全年参与到定点扶贫工作中。五年来,定点扶贫落实各类资金9.21亿元,实施项目1479个,捐款捐物折资达到4273万元,从而构建和完善了西藏“大扶贫”工作格局。
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扶贫系统共安排扶贫资金17.08亿元,其中中央扶贫发展资金13.44亿元,自治区扶贫配套资金2.04亿元,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1.6亿元,累计实施各类项目2160个。伴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全区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148万降至2010年的16.8万。
(责编:阿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