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周报    幸福足迹    百姓传奇    图说百姓生活    留言
   首页 > 百姓人家 > 幸福足迹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半世纪的沧桑巨变
时间: 2011-06-24      贾玥      来源: 人民网

  在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东南5.5公里处,坐落着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在1959年3月以前,这里还属于封建农奴制的苏卡庄园,广大农奴毫无地位可言。民主改革50多年以来,如今克松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7400元,依靠农业、运输业和外出务工,绝大多数村民都过上了接近小康的生活。


克松村外景

  今昔:从封建农奴庄园到自食其力的新家园

  在实行民主改革之前,克松村所在地是山南地区六大庄园之一,300年来一直处在索康·旺青格励家族统治之下。克松村副书记张小波告诉记者,克松村能够成为西藏第一个实行民主改革的村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农奴受压迫程度很深,因而对于改变现状有强烈渴望。

  民主改革的号角在1959年3月吹响。同年12月,村里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此后,克松村相继建立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第一个完全小学。

  “最初开展工作的时候,由于农奴思想认识存在局限,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随着工作组为老百姓分田地、修房子等工作的逐步展开,大家认识到民主改革确实是为百姓着想,还吸引一些老百姓自愿加入共产党。”张小波说。

  民主改革50多年来,如今的克松村已经脱胎换骨。

  “通过发展客运和农业运输,每年可为村里增收510万元;外出务工可以带来360多万收入。在发展农业这一方面,今年我们重点推广温室大棚,种植无公害蔬菜,现在已经开始育苗,预计年底前投放市场。”张小波告诉记者。

  现在,克松村正在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旁修建一所纪念馆,有关民主改革的历史文物将陈列其中,推广“红色旅游”正是克松村接下来的发展目标。

  致富:达瓦次仁富裕不忘带动乡亲

  48岁的达瓦次仁是克松村有名的致富能手,在村里主要从事豌豆加工生意。他做生意的方式正体现着产业链的概念:先从乡亲们那里收来新鲜的豌豆,随后在自家工厂加工出粉条,中间产生的废渣用来饲养生猪;养肥生猪后再卖掉赚钱,生猪粪便还能继续在地里施肥。

  谈到为何选择粉条生产行业时,达瓦次仁告诉记者,在1969年村里人民公社开办粉条加工厂时,他注意到这门生意非常适合农民从事,因为不用担心找不到原材料,可以现取现用。他当时就决定认真学习这门手艺。

  除豌豆加工外,近些年,他还善于观察市场动向,抓住时机从内地引进品种优良的生猪。过去本地猪一头只能卖上不到90块钱,现在“外地猪”一头能卖到300块钱。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达瓦次仁现在每年纯收入可以有六七万元。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达瓦次仁不忘带动更多的村民共享发展成果。2004年,他特意去武汉学习蔬菜栽培实用技术,回来后教授村民如何利用温室技术在冬天种植经济作物。但他也遇到没有想到的困难:带回的空心菜种子在温室内长势良好,但由于村民以前没见过这种蔬菜,看到菜里面是空的,都以为种坏了。

  “村民开始以为我在骗人,都向我抱怨。后来我带着他们去菜市场直接问菜农,听到菜农的解释后就都明白了,现在村民们早已转变传统观念了。”达瓦次仁说。

  达瓦次仁告诉记者,正是由于部队的宣传教育才让他逐渐转变观念,走上致富之路。他把唯一的儿子送到了昆明念军校,这意味着家里减少了一个劳动力,未来收入有可能降低。但他并不在意:“在党的好政策、山南军分区官兵的帮助下,我的日子才能过得越来越好。我希望儿子将来能穿上绿军装,要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部队的恩情。”

  达瓦次仁的妻子尼玛卓嘎是位勤劳的藏族妇女,非常干练。记者采访达瓦次仁时,她一直在院子干活。她还特别喜欢种花,整个院子里几乎被她侍弄成了个小花园。

  尼玛卓嘎告诉记者,她家住的两层楼房是在2006年花了8万元建造的,如今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都是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今年女儿大学毕业,正准备公务员考试,如果成了政府官员,今后就也可以多多帮助百姓办实事了!”

  扶贫:贫困户住新房 享受免费医疗 八一爱民路体现军民一家亲

  藏族老婆婆巴桑在今年藏历新年到来时住进了新房子。新房子独门独院,鲜花拥簇,客厅明亮宽敞,卧室干净整洁。而在住上新房子前,巴桑老人与丈夫、两个孩子挤在一间屋子;隔开一道门就是家里圈养牲畜的地方,住宿条件极为恶劣。

  “以前家里条件太差,都不敢请人来做客,”巴桑告诉记者,“现在新房子盖好后,已经邀请很多人来家里看看,大家都说我的新房子漂亮、实用。”

  在克松村,像巴桑一家这样,由山南军分区与克松居委会出资帮助下住上新房的还有两户人家。2010年12月,山南军分区共出资10万元解决了三家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并在今年藏历新年前全部安排入住完毕,实现了“新年住新房”的承诺。

  同样得益于山南军分区的帮助,巴桑还可以享受免费医疗。翻开老婆婆的医疗本,记者看到,巴桑在今年5月刚刚做了一次全身健康检查,整体健康状况良好。

  “不管大病小病,特困户、五保户都会被全部免除医疗费;此外,村里还有优惠医疗卡,共有300名群众可以享用,这就解决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张小波向记者介绍。

  除了帮助贫困户建造新房,提供免费医疗,山南军分区还为村子修了第一条水泥路,这条路以“八一爱民路”命名,表达了村民对军队的感谢。记者在村头采访,遇上迎面走来的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婆婆“达娃”,她正从田地干活回来,怀里抱着一捆喂牛的草,“以前这里是泥土路,下雨时,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谢谢解放军帮我们修了这条水泥路!” 老婆婆笑容灿烂地说。

 

(责编:丁丁)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