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周报    幸福足迹    百姓传奇    图说百姓生活    留言
   首页 > 百姓人家 > 百姓传奇
 
勤巧的木刻匠--李英来与藏式家具的不解“情”缘
时间: 2015-03-31      梁永吉 居永龙      来源: 临夏民族日报

  在临夏县新集镇,有一位从青年起就脚踏实地、勤劳巧干的木刻匠。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几十年如一日,在木工行业摸爬滚打,终于闯出一片天。如今,他的藏式家具有限公司拥有固定员工25人,全年生产各类藏式家具及工艺品6500多件,年创产值650万元以上。他就是在临夏县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柏居艺藏式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英来。

  和许多创业成功人士一样,今年49岁的李英来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体弱多病,兄妹4人中哥哥先天腿部残疾。小学毕业后,他就被迫辍学,和父母、哥哥分工协作编制筛子。由于他家的筛子做工精细、质量好,在市场上可以卖到1元钱,家里人的温饱问题算是解决了。到了18岁,李英来就跟随姑父在甘南州夏河县学做木匠活。那时他身单力小,奋力干活时,往往把双手的虎口震裂,鲜血直流。尽管如此,聪明好学的李英来没有选择退缩,他抢时间向木刻师傅学习绘画和雕刻。几年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刻匠。由于他的活做工精细,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工资自然也比一般匠人高。正是他的这种执著,为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期在藏区,李英来熟知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建筑风格。2007年,他拿出积攒的几万元,在夏河县开了一家藏式家具铺。在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他挖掘地方木雕、彩绘等传统工艺,生产开发出各类具有藏文化特色的家具及装饰品,产品畅销甘南州和青海等地,深受藏族群众的青睐,产品有时供不应求,市场前景良好。李英来还先后承包修建了嘉木样别墅、临夏市东公馆、兰州邓宝珊花园等一批经典建筑的木工活。在此期间,他从村子里带出去20多人务工。

  “在夏河县时,原材料都从临夏订购,木匠也从临夏招聘,成本很高。为了降低产品成本,2010年我返回家乡,在孙家庄兰郎路旁购买了1.6亩土地修建厂房,开始生产藏式家具等产品。2012年,我开办了柏居艺藏式家具有限公司。结合现代先进的电脑雕刻技术,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半。由于产品销售紧俏,目前处于有市场、无产品的局面。”李英来说,2012年,他的公司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春天。公司成立后,他的藏式家具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六大特色富民产业之一,而且在双联行动中,他成为帮扶对象。9月份,他贷到双联惠农贷款50万元,自筹资金100万元,在政府的支持下征地15亩,扩大厂房,为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2013年、2014年,他连续两年各贷到双联惠农贷款100万元,解决了修建厂房、购置机械资金不足的问题。

  针对传统的藏式家具加工效率慢、精度低的缺点,李英来前往广东等地的家具加工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他引进数控弧爪机、眼位铆机、电脑雕刻机、镂空机等机械,修建了电动喷漆和烤漆车间。同时,县上整合资金40万元,对公司的场地进行硬化,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使公司成为一个颇具现代规模的加工厂,形成集采购、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企业也成为该县特色产业的领头羊。“有了这些机械,不仅提高了加工的效率和精度,而且生产出的家具更加华丽美观。公司还拓宽产品领域,从去年开始,生产各类具有汉、回等民族文化特色的家具及装饰品,按客户要求定做,纯利润都在30%以上。产品远销到了北京、大连、兰州等地。”李英来说道。

  目前,该公司木工加工车间、数控雕刻车间、打磨车间、烤漆房等配套车间一应俱全。记者走进数控雕刻车间,只见7台机子全部运转,而这些机器只需一位工人操作。在其他厂房里,各有专长的工人们按照分工正在忙碌地干活。而厂房内外,飘荡着柏木的香味。那些生产出的藏式家具古朴而结实,令人赏心悦目。“在这里干活,离家近,而且活不重工资高,去年我的工资收入达到7.6万元,厂里一般工人的年收入也在7万元左右,我们早已脱贫致富了。”同村的卢连生跟随李英来多年,他对自己目前的这份工作很满意。

  李英来富裕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经常主动联系村里的人来厂里打工挣钱,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2013年,他被临夏县委县政府树为“致富能手”,授予他的公司“富民产业培育先进集体”;2015年,公司被县上授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随着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李英来也有了新的打算:“今年公司将推出房屋(楼房)烤漆门等产品,并逐步开展楼房装修等一条龙服务。我要为县上的文化产业发展再添一张新名片。”

  原标题:李英来与藏式家具的不解“情”缘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