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岁的其加老人拥有传奇的人生经历。
1927年,他出生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哲蚌寺下属的罗塞林庄园一个“差巴”家庭,出生7天就成为孤儿,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被领主赶走。13岁时因为要支“乌拉”(差役)而到布达拉宫,成为一个靠走路送邮件的“森穷玛”,受尽了各种困苦折磨。长大后,他娶了“雪堆白”(位于雪城中生产各种手工艺品的作坊)里穷苦的工匠女儿为妻。西藏和平解放后,其加参加了平息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的斗争,因为表现突出在1961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拉萨河南岸的才纳乡协荣村组织群众拿着尺子一亩亩丈量土地、包产到户,切身感受到了当家作主的喜悦。
最为传奇的是他在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城前后共住了近30年,成为地道的老“雪巴”。民主改革后,他做过护林员、当过保安。如今,85岁的其加,依然身板硬朗,快乐幸福地与儿孙共同居住在雪新村一处大院里。
来到其加老人家里采访时,记者首先被他的快乐所打动。尽管已经85岁高龄,但其加老人健步如飞,时不时轻快地吹起口哨,有时候还会“秀”一下踢踏舞,怪不得有媒体称他为“最后的飞脚”。
之所以叫“最后的飞脚”,是因为他曾经在布达拉宫“雪巴列空”(旧西藏管理雪城的办事机构)所属的负责送信的“森穷”(本义为“寝室”,在此为应差的人,汉译相当于“内侍”,但主要是为领主服杂役)班干了16年,靠着双脚一路小跑到处送信。不过,媒体报道的名字虽然好听,但那段日子在老人的记忆里却是不堪回首的:10个信差住在一间小黑屋子里,领主一年只给做一套衣裤,每天只能分到一点点糌粑糊糊,吃不饱、穿不暖,浑身破破烂烂,只要有信件来了,就算卧病不起也得爬起来送信。虽说是“雪巴列空”的信差,但其实跟乞丐也没什么分别,手里拿根棍子,身上背个褡裢,一路上连狗都欺负他,更谈不上什么自由和尊严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对其加来说,人生的春天这才开始到来。由于表现突出,其加成为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当选为学习小组组长,受到领导的表扬。民主改革开始后,其加在组织安排下回到家乡,任当时协荣乡的大队长、生产队长,带领村民们分配土地、包产到户。采访时,其加老人不厌其烦地向记者讲述当时丈量土地、分配土地的具体方法,几十年前当家作主的快乐不时在他的眼梢眉角跳动。
“那时候分到土地,感觉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可我现在回到村里,看到每一户都盖上了气派的新房,有的还买了摩托车、汽车,村旁还通了高速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敢相信还会有这样幸福的日子!”老人由衷地说。
其实,当其加老人每天很有规律地围着布达拉宫转的时候,他内心的骄傲与感慨也是旁人所难以理解和体会的。1994年,他亲眼看着原先破败、杂乱的雪村变成了一个整洁气派的大广场;2005年,自治区成立40周年,布达拉宫广场改扩建,水更清、树更绿,喷泉伴随着乐曲仿佛在跳舞,衬托得布达拉宫更加壮丽;2006年,布达拉宫后面的宗角禄康公园(俗称“龙王潭公园”)开始整治,变成了市民亲水赏花、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在宗角禄康公园,他一边走一边指着周围的景物告诉记者这里发生的变迁。他说:“和平解放前,从布达拉宫望下去,拉萨城只有一点点大,房子又矮又小,到处都是荒地、土坡。可现在看着真漂亮啊,房子干净整齐,空地上都是绿树鲜花,看着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
现在,其加老人的生活幸福而有规律。13年前老伴儿去世后,衣食无忧的他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每天听听广播,常常和其他老人一起坐茶馆、掷骰子,风趣幽默、精神矍铄,有时一个人在家中也会唱唱跳跳。
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其加老人也有着老“雪巴”们共同的心愿——“我从没离开过西藏,就想坐一次飞机,到歌里唱的北京去看看!”
(责编: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