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热村的“糌粑缘分”
记者 向远湛 李勤 孙开远 王匀 董秀丽 发布时间:2013-05-15 16:03:0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巴热,意为“糌粑垒成的堤坝”。当然,巴热村的糌粑并非在以前就闻名于西藏,而是因为地处堆龙河畔,为了防范水患,需要修筑河堤。堆龙河流经巴热村之前,经过了一个接近90度的拐弯,被坚硬的山石束缚过的河水,带着一腔怒火到了平坦宽阔的巴热村,总是忍不住要肆虐一番。所以在以前,巴热村的村民总要不停地修补这一段河堤。
传说,在最初修建河堤的时候,村民们要从山上背石头下来,每次背到河口,就在手掌上盖一个印章,天黑以后,凭着印章数,到庄园去领糌粑。在古时,青稞产量不高,因此糌粑虽是主食,也比较贵重,老人们总是心疼地说:“这河堤真是用糌粑垒起来的啊!”“巴热”之名也就来源于此。
古庄园遗址的东边不远处,就是现今巴热村三组所在地,扎西次仁就住在这里。他今年已经78岁,身体一直不太好,记忆力也下降不少。从他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我们得知,扎西次仁的父亲原是拉萨地区某个庄园的“差巴”,不堪忍受后举家逃离到巴热村,但扎西次仁11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扎西次仁回忆说,从他有记忆开始,就没见过几次父亲,父亲去世后,他只能靠乞讨和母亲为庄园打工养活全家人。民主改革后,才分到了房屋和田地。“每个人能分到五亩地,家里还分到两头牛、一只羊,一把割草刀和一副犁头。”扎西次仁对此记忆深刻。正是靠着这些基础,他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养育了3个子女,拥有了如今占地两百多平方米的家。
老扎西最小的儿子次吉只有25岁,却已经做糌粑生意6年,年轻的脸上依稀看得出有糌粑“化妆”过的痕迹。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以前专业制作糌粑几乎不能挣钱,1000斤青稞,次吉需要从晚上12点开始炒制到第二天中午,然后趁白天开始磨成糌粑,前后需要两天,还不算采购青稞以及销售糌粑的时间,而成品的古荣糌粑,也才卖3.3元一斤。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