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塔”再现生机
张进林 何伟   发布时间:2011-10-14 13:09:00   来源:新华社

  秋季,三江源头泽流丰沛,景色宜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数年,“中华水塔”再现生机。

  岩羊“守护者”

  青海南部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素有“三江源”之称。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又被誉为“中华水塔”。

  两个月前,11岁的藏族女孩仁青巴毛从山上救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小拉毛”(“拉毛”藏语为“仙女”之意)。

  仁青巴毛家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乡巴麦村,临近澜沧江源头的白扎林场。几年来,这里的岩羊、猕猴、蓝马鸡等动物迅速增多,广大牧民非常开心。

  黄昏时分,仁青巴毛给“小拉毛”喂食牦牛酸奶。“小拉毛”饿了,一碰到奶嘴就用力吮吸,十几秒钟就喝完了约200毫升的酸奶,心满意足地从仁青巴毛的膝盖上跃下,在草地上欢快蹦跳。

  “小拉毛”一会儿摇头摆尾,一会儿偎依在仁青巴毛身旁。

  “‘小拉毛’是被遗弃的岩羊,起初非常怕人,自从抱回家后,白天喂酸奶,晚上哄睡觉。现在‘小拉毛’已经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仁青巴毛说。

  每天放学后,仁青巴毛都要先看看“小拉毛”,喂它酸奶,逗它玩耍,带它散步。她写作业时,“小拉毛”在一旁安静地陪着。

  38岁的阿妈央巴说:“女儿每天都要花时间照顾‘小拉毛’,我担心这会影响她的学习。不过,从女儿的成绩来看,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二名,我就放心了……”

  “两个月来,‘小拉毛’长大了、长胖了,也变得更加漂亮了。”仁青巴毛说,“将来我会把‘小拉毛’放归山林,放归自然。”

  科研“智囊团”

  黑土滩,由于高寒草甸退化而形成的裸露土地已失去了生态功能。相关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气候暖干化及局部过度放牧、鼠害泛滥所致。在三江源区1.5亿亩退化、沙化草地中,黑土滩面积有7000多万亩,成为三江源生态治理的难点和关键。

  为了让黑土滩“绿”起来,还牧民一个丰美草场,1995年,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马玉寿开始“种草生涯”。他连续多年驻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不毛之地,搞科学研究、建示范基地、育新型牧草。

  47岁的马玉寿戴着眼镜,面容清瘦,已有不少白发。16年来,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员几乎换了一遍,他依然坚守在三江源头,痴心科学研究。

  如今,部分黑土滩上高高的牧草随风摇摆。

  马玉寿告诉记者,2005年至今,三江源区已推广栽培他所培育的“青海草地早熟禾”100万亩以上,并积极推进草种选育和免耕技术等项目,以有效对付黑土滩。

  相关测算显示,通过马玉寿实施人工种草的草场,每亩一年至少能收割干草500公斤,也就是说,1亩这样的草场就能养活1只羊,而当下多数天然草原需要10至15亩草场才能养活1只羊。

  青海省生态办兼三江源办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目前,三江源项目建设专家库已建立,200多名国内外生态专家学者成为‘智囊团’,已完成10项科研攻关课题,并推广应用96项科研成果。”

  保护三江源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三江源生态环境告急。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为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转折点。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及环保NGO,密切关注三江源区的变化。

  青海省政府痛下决心,宁可牺牲局部利益,也要保护“中华水塔”。自2006年起,取消了对三江源区的GDP考核,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逐步树立起来。

  专家指出,三江源生态环境能否治理好,除了政府推动以及有利的外部环境,最重要的内因取决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

  “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实践、培训和宣传的开展,目前三江源区干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三江源的山水草木,守护这一方净土,守护‘中华水塔’的安全。”李晓南说。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成效给予总体评估认为,通过工程建设,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有所好转,并呈现“增水、增草”势头。

(责编:心雨)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