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有一种花叫格桑花,它美丽而不娇艳,柔弱而不失挺拔。风愈狂,身愈挺;雨愈打,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开得愈灿烂。藏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
一份份感动,挂在口头,也流淌在称多群众心田
绵延的群山柔和厚重,山间的牧草绿中泛金。9月下旬的称多县,一会儿蓝天白云,艳阳高照,一会儿又是漫天云雾,雨雪交加。
此前,记者曾两次到过称多县。第一次是去年7月,那时候,震灾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扎西的眉宇间,卓玛的脸颊上,难觅一丝喜色。第二次是今年5月,城镇里,山坳间,来自海东地区的成千上万建设者夜以继日,农牧民住房在加紧建设,学校在开工,医院在开工,周转房也在开工。
仅仅四个月时间,再进称多,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艳阳下,雨雪中,或粉红、或橘黄的农牧民住宅群已然崛起,袅袅炊烟直上,欢声笑语不断,再加上幢幢拔起的高楼,夜以继日的建设者……构成了一幅温馨中忙碌,和谐中重建的美好画卷。
小梅的新居在下庄村昂荣达自然村。9月23日,与海东援建办王小明、互助土族自治县援建办王永兴等同志相约去小梅家。小梅,55岁,高挑身材,一见援建办的同志,连眼睛都在笑。见众人来,忙让进屋,倒奶茶,看样子很熟。可一问她援建办同志的名字,她却叫不上来,这很让她不好意思起来:“他们,他们经常来,可忘了他们的名字,但我认识他们戴的帽子,穿的衣服。”
屋子里,炉火旺旺,窗明几净,说起现在的日子。小梅打心眼里高兴:“好啊,好啊,我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这样暖和的新房子。我家三口人,我、女儿和外孙女,孤儿寡母,自己挣不了多少钱,吃的、用的、住的都是政府白给的,感谢共产党,感谢修房子的这些恩人们。”为牢记这份恩情,小梅在自家的房顶上插了一面五星红旗,她说,插这旗子,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是谁给的好日子。
从小梅家出来去治巴家,沿路几个藏族同胞正在自家院子里忙碌,见我们走过,微笑着招手,用生硬的汉语打着招呼:“你们好!你们好!”
治巴,61岁,长发浓须,脸庞黝黑。他一家人口多,妻子又经常患病,生活十分困难,是下庄村贫困户。互助援建办了解了他家的状况后,多次为他家送上慰问品,为他排忧解难,在天寒之前还喜迁新居。闻听援建办的同志来看他,治巴大老远迎上来,握手、行碰头礼,然后双双翘起大拇指,一个劲地说:嘎真切!嘎真切(谢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宽阔的街道上,崎岖的山路上,时见牦牛在道上不紧不慢,悠闲地散着步,远远看到车来,便优雅地踱到路旁,甩动着漂亮的尾巴瞅着我们。
几天时间里,我们先后来到雪吾村、上庄村、宋当村,来到海东六县每一个的援建工地上,所见所闻,无不让人欣喜。
一座座橘黄色保温墙面、彩绘藏式屋檐的80平方米新居,崭新的铝塑门窗,平展的实木地板,藏式吊顶,沙发条几,干净清爽。
一个个藏族同胞满面笑容,热情地给我们倒茶,让我们吃糌粑、风干的牛肉,讲他们的幸福生活,谈他们美好的期盼。“现在住进了这么好的新房,往后要多挣些钱,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不然怎么对得起帮助我们的亲人呢。”
一份份感动,挂在口头,也流淌在称多群众心田。今年8月24日,称多县妇联组织社会各界妇女代表到海东援建办,开展“哈达献给海东援建”的感恩慰问活动。给建设者献哈达、赠送锦旗、唱民族歌曲,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干部职工代表和农牧民群众纷纷发言,表达了对海东援建工作者的深深谢意。
“他们也有家,也有老人、孩子,为了群众能早日住上新房,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舒适的工作、生活,来到这艰苦的地方,白天黑夜地干活。”称文镇上庄村驻村干部更松卓玛激动地说:“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住进了宾馆一样房子,无不称赞共产党好,无不称赞海东援建干部职工好。”
称多镇的农牧民忘不了援建者们在工地上日日夜夜奋战的身影,忘不了建设者们由白变黑的面孔。为援建者递块砖,拉车石料,回填土方,洗衣服……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地支持着援建工作。
称多县委书记李毅在谈到海东援建工作时,表达了对海东全体援建工作人员、施工企业、施工人员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的感谢和敬意,并希望称多和海东进一步加强联系、加深友谊、加强协调沟通和配合,共同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称多县还准备用海东六县的名字分别命名新建的桥梁和道路,以作永远的纪念和怀念,让称多的子子孙孙不忘这份情,这份意。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