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艺术铺就藏乡小康路
王大千 姜辰蓉   发布时间:2011-04-29 12:44:00   来源:新华网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被誉为“热贡艺术之乡”。随着热贡文化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建立了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艺术不仅得到保护和传承,还铺就了藏乡小康路。

  艺人示范效应带动百姓参与

  4月的青海高原有时还飘着春雪,干燥一冬的隆务河谷地蒙着一层淡淡的雾气。在同仁县隆务镇泥塑大师夏吾角家狭小的院子中,摆放着大大小小上百尊泥塑半成品。他正在指导徒弟给塑好的佛像、狮子涂上层层鲜艳的釉彩。

  在黄南这片被称为“热贡艺术之乡”的土地上,有许多类似的院落。传统艺人和学艺的普通群众共同制作和销售唐卡、泥塑、堆绣等热贡艺术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增加收入。

  热贡艺术属于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包括唐卡、壁画、雕塑、雕刻、堆绣、建筑装饰图案彩画等,其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尖扎一带。近年来,“藏族艺术文化热”的兴起使内容丰富、便于携带的藏传佛教卷轴画唐卡率先走出藏区,成为艺术收藏家的新宠和馈赠亲友的礼品。

  唐卡画师娘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他学艺,为了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技艺,他于2007年开设了“热贡画院”,打破唐卡“作坊式”的传承方式,通过集中授课让更多人掌握绘画技术。

  “想起我年轻的时候,一幅很好的大师画的(唐卡),也就几十块钱。2006至2009年期间,唐卡的价格翻了几十倍到上百倍。”娘本说,这两年很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专门上门来求购唐卡,唐卡市场常常供不应求。

  畅销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唐卡行业。据统计,仅同仁地区,唐卡画师10年间就由不足200人增加到2428人。在隆务镇的吾屯、郭麻日、年都乎等几个村子里,几乎“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唐卡绘制技艺更是由传统的师徒相传,到大规模进入学校课堂,甚至列入农牧民技能培训内容。

  不仅唐卡,同样是热贡文化代表的泥塑、堆绣、石雕等传统工艺制作也广受青睐,这些原本深锁于寺院的艺术显现出繁荣。黄南藏族自治州文体广电局副局长卡则加说,藏族民间文化艺术世代传承、生生不息。许多群众以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的教诲为荣,自发地办作坊、开公司拓展经营收入。当地政府也开办培训班,让更多群众致富。

  目前,黄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人均年收入约为2300元,热贡艺人每年收入至少2万元,示范效应明显。黄南的热贡文化产业单位现有90多家,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农牧民达7000多人。

  政府扶持实现保护和传承

  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和日村,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砖瓦新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村子里不时传出清脆的“叮当”声,这是石雕艺人用刻刀敲打石料的声音。作为传统艺人之一的和日村副主任多杰才让告诉记者,这个村的173户牧民是因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而于2005年陆续搬迁到这里,大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石雕和畜牧业。经过政府培训,村里现有264人是技艺娴熟的石雕工,人均年收入达4700元。

  “当地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希望我们村的石雕工艺作为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现在我们村的石雕已经小有名气,除了为周边寺院雕刻经文,还可制作藏族特色的工艺品,订单不断增多,大家都有意愿办一个石雕艺术品公司。”多杰才让说。

  卡则加说,热贡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领路”,使热贡文化产业化发展更加规范、更有生命力。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同仁县成立了热贡艺术研究所,当地政府开始在一些中小学开设热贡艺术基础课。在青海省内的一些高校中,热贡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步入了课堂。学院教育的实施,使得热贡艺术技艺更加系统地为人所知。当地还与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不断培养专门的研究力量,对热贡艺术进一步研究发掘。

  同时,黄南藏族自治州还加强基地和人才建设。政府投资兴建热贡艺术馆,并成立热贡艺术协会,将民间工匠的热贡艺术精品集中展出,鼓励工匠带学徒传授技艺。2005年底,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将唐卡和堆绣列入第一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范围。2007年下半年,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热贡唐卡》地方标准,这是首个唐卡制作地方标准。当地政府还积极为热贡艺术“申遗”。2009年10月,热贡艺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创出了一条特色文化增收致富之路,一系列相关标准的建立更是实现了对热贡艺术的保护性开发。”卡则加说。

(编辑:高晓玲)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