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曾经在北京路上沿街叫卖,守着一个小小的地摊,却丰收了一个大大的梦想;她们如今美梦成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店铺,开设了一个个北京路上的传奇老字号。岁月有回报,她们昔日流下的汗水在今天变成了一粒粒晶莹的珍珠。
“我刚来西藏时不晓得干啥好,寻思了又寻思,不如去卖凉粉。”毛庆珍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上的油渍,伸出手指了指不远处的草坪,“就在那里,我原先的凉粉摊子就摆在那片空地上。那里原先栽着一棵树,我刚摆摊时树干还没有我胳膊粗,后来长得枝繁叶茂,不知道帮我遮了多少毒日头。”
毛庆珍的老凉粉店开设在布达拉宫对面,出门迎客抬头就能看见布达拉宫的白墙金顶。从1989年几张只能容纳几个人的旧桌椅到今天被驴友在西藏旅游攻略中追捧为“拉萨十大必去的小吃店”,从昔日风吹日晒的小地摊到如今北京路上的老字号,现年50岁的毛庆珍为此付出了她宛如花苞一般柔软且明艳的青春。
毛庆珍来自四川射洪,父亲和爷爷都是经营饭馆的生意人,“我爷爷早年就做过凉粉生意,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一碗凉粉卖5分钱。”毛庆珍放下手里正喝的稀饭碗,清了清喉咙,“1988年我刚到拉萨时,想着要摆地摊卖凉粉起初心里还没有多少底气,但转念一想,我有祖传的秘方,跟在父辈身边在厨房里打了多年的下手,摆一个凉粉摊子该不是难事。”
凉粉摊子开始营业的第一日,毛庆珍的老凉粉被一抢而空,附近拉萨中学的学生、电视台的职工、过路的行人,纷纷在她的小摊前排起了长长的队,吃完了凉粉,又喝光了醋水汤。当毛庆珍揉着酸痛的手臂在家清数零钱时,大家开始口耳相传布达拉宫对面有一家老凉粉,粉好料足,毛庆珍心里清楚——她的凉粉生意火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毛庆珍的老凉粉卖2毛钱一碗,两个面盆的凉粉卖了30块钱。“那会儿装凉粉的碗,比店里现在使用的碗要稍微小一些。”毛庆珍从厨房拿出一个白搪瓷碗,迎着店里一丝明黄色的光线比划着,“葱姜蒜沫,辣子醋水小料加一把,2毛钱一碗,胃口大的管个半饱。”
一“粉”成名后,老凉粉店迎来了日后繁忙的每一天,回头客带去的新顾客又成了回头客,回头客若干年后娶了妻成了家,再领着儿子来毛庆珍店里买凉粉。不足40平米的小店里里外外一共放置了15张桌子,送走一桌又迎来了一桌,仿佛永远没有闲暇的时候。“购进2600斤豌豆粉不到一个月就卖完了。”说起这20年凉粉生涯的辛苦与不易,毛庆珍伸出了她红肿的手背,“每天7点起床做凉粉,工作到凌晨2、3点才能睡觉。一年到头就大年初一耍一天,平时除了守着锅台就是洗碗池,只去过扎基寺,出了北京路往哪拐我都迷糊,想去林芝想了好多年了。来西藏24年,就5年前回过一次射洪老家,女儿上大学我都没去送。”
凉粉摊刚营业时,只售凉粉和凉面两样,多年过去凉粉店出售的品种丰富了几倍,毛庆珍却一直没有印制菜单,仅在店门上贴着“凉粉”“凉面”等几个红字,若遇到询问的客人,她便会回答:“老乡麻烦你到门口去看。”不扩店,不迁址,毛庆珍得意地说,“吃我凉粉长大的,有好多优秀的人。”凉粉店的女老板讲这句话的姿态,就好像她在招牌上写的“本店独家经营无分店”一样,经过时光的沉淀,浏览过无数次的日出月落,终成了北京路上一枚永久剔透的琥珀。
(责编:团团)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