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唱响文保之歌
李哲   发布时间:2011-10-11 14:58:00   来源:经济日报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文物局副局长更堆嘉措在桑耶寺向记者介绍维修情况。 李哲摄

  “西藏美,这里的山清水又秀,身上的藏袍锦似霞,心上的人儿真俊俏……”在雄伟的布达拉宫、在“宝贝公园”罗布林卡、在名望颇高的大昭寺、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哈布山下的桑耶寺……在西藏,几乎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都被劳动中的人们吟唱的这段优美旋律萦绕着。

  打阿嘎土之歌

  在西藏自治区曲松县城南侧,站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拉家里王宫建筑群前,记者被这天籁般的歌声深深吸引。

  “这是当地群众在打阿嘎土时所吟唱的民歌”,西藏山南地区文物局副局长更堆嘉措告诉记者,打阿嘎土是西藏建筑的传统工艺,用于铺设寺庙、宫殿等建筑的地面和屋面。具体而言,就是将铺满地面的大颗粒石子,用人工捶打的方式,使其紧实、细密,然后再铺榆树皮、抹菜籽油,最终形成结实而又光滑的地面。

  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打阿嘎土制作出来的地面可以使用千年之久,但是这种工艺费时费财费力。在拉家里王宫面积不大的几个厅内,最多有300人在同时施工,而每平方米地面就需要反复打磨近10天时间。尽管如此,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西藏所有涉及地面、屋面的文物修缮工程,全部使用了打阿嘎土的传统工艺。

  “我们在文物修缮过程中,遵循的是谨慎原则,尽量保持4个‘原’:原材料、原工艺、原风格、原结构,尽可能地保留、恢复历史原貌。”更堆嘉措说。在许多维修点,施工单位通常会先请教当地的老僧人、老木工、老铁匠等,请他们回忆建筑内外的历史原貌,并向他们征求施工意见。

  除了打阿嘎土地面和屋面,打磨巴嘎土墙面之外,修旧如旧的理念还体现在诸多细节上,比如边玛草墙。

  红色是藏式宫殿和寺庙的重要色彩,边玛草墙则是构成这些建筑红色外观的主要来源。砍伐、烘干、裁剪、用牛皮绳绑扎、整齐垒放……多道工序全部由人工完成,每平方米造价高达近5000元。僧人们告诉记者,这些边玛草是万万不能省略的,它不仅可以减轻墙体重量,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高度的边玛草墙来区别寺庙的等级和重要性。

  鎏金工艺在藏式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修复金顶等部分时,我们采用的也是传统的鎏金工艺”,哲蚌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阿旺群增告诉记者,完整的传统鎏金工艺有以下步骤:先将金子打制成金片,放入汞(即水银)中,经过充分摇匀,使得金片融化于汞,然后将液体描在物体表面,再经火烧,使汞蒸发,留下金在物体表面。在西藏文物修缮过程中,国家不仅拨出专款,还拨出了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予以支持,使得“修旧如旧”得以实现,尽可能地恢复了西藏文物保护单位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的原貌。

  要维修更要保护

  20多年前,琼达是一名消防战士,负责维护布达拉宫的消防安全;转业后,他留在了布达拉宫管理处,为这里的安全保障工作贡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20年后,在父亲的影响下,琼达的儿子又成为了一名布达拉宫消防大队的战士,继续保卫布达拉宫的安全。

  “现在,除了消防安全,我们还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对馆藏文物进行清库、建档,设置保护装置;建立日常维修队,及时排除小型险情,一旦出现大型险情就能随时发现;对馆藏古籍文献进行编整研究;对游客进行合理的疏导,以解决游客激增和古建筑承载量有限的矛盾。”琼达一边介绍,一边将记者带到了监控室。记者看到,监控室屏幕上显示着80多个内部监控点和20多个外围监控点的实时情况,以确保布达拉宫24小时的安全。

  让当地群众得实惠

  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的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如今,每天来此的朝拜者很多,这里也是前往拉萨的旅游者必游之地。

  “前来大昭寺朝拜和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十分重视群众的感受”,大昭寺管理处副处长拉巴告诉记者。大昭寺的维修工程聘请了大量优秀古建专家,选材讲究严格,十分重视各方面意见,无论是僧人还是信教群众对工程都很满意。

  “我一天可以领到40元工资,我的哥哥也在这里工作,和我不同,他是在磨巴嘎土墙面”,在山南拉家里王宫打阿嘎土的藏族姑娘白玛说道。像白玛这样参与到西藏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中来的群众,当地还有许多。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甲热·洛桑丹增认为,“西藏文物保护维修工作为西藏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记者了解到,仅2010年一年,西藏当地群众就从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中领到了4000万元工资,同时也给当地石材、木材等原材料生产、加工等行业带来了诸多商机。

  “在党中央关怀和全国人民支持下,西藏的文保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甲热·洛桑丹增告诉记者,“许多前来西藏参观的外国友人都赞不绝口,我们用事实驳斥了‘西藏文化灭亡论’!”

  据统计,近30年来,国家已累计安排资金约14亿元,对西藏的文化遗产、重要历史和革命文物进行维修保护。其中,1989年至1994年对布达拉宫的一次大规模维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至2009年实施的布达拉宫、萨迦寺、罗布林卡3大文物维修保护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文物保护史上规格最高、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还将继续加大对西藏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

(责编:心雨)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