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初,家里的奶牛顺利产下小牛,为此,次仁尼玛乐得合不拢嘴。 图为次仁尼玛在照顾牛犊。
今年47岁的达瓦琼琼,出生在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一个普通农民家中。27年前,达瓦琼琼和妻子次仁尼玛结为夫妻,婚后育有4个男孩,达瓦琼琼夫妻俩相濡以沫、互敬互爱,一家人生活得十分幸福。大儿子已入赘到别家,只能偶尔回家探望两位老人,他们夫妻俩现与另外3个儿子生活在一起。
在村里,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好人”。他不仅能把家人照顾得细致入微,而且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相处得特别融洽。有着一身木匠手艺的他在村里的藏式家具加工店工作,每天能有100元的工资收入,虽然生活并不宽裕,但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孝子、好丈夫、好父亲,他善待家中的老人,疼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家人的生活美满幸福。他教子有方,在他的教育下,几个孩子都很听话,都能够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庭责任。达瓦琼琼是个严厉的父亲,然而他又是一个慈祥的父亲,4个儿子中,只有洛桑晋巴挨过一次打。洛桑晋巴说:“当时父亲打我是应该的,因为我贪玩把家里的羊给看丢了,虽然父亲打了我,但我仍然很尊敬父亲,我要向父亲学习,以后父母老了,我也要像父母照顾爷爷奶奶一样照顾父母。”平时在村里,达瓦琼琼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在村民遇到困难时,他总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在村民发生矛盾纠纷时,他总是做到耐心劝解,化解了很多村民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大家都非常尊重他。
7月7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2小时来到了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从喧闹的城市来到宁静的农家小村,路上遇见了成群的绵羊、悠闲的马匹,看到了宽阔的油菜田和绿地,一路上的风景如画,仿佛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到达曲嘎强村后,在乡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达瓦琼琼家,达瓦琼琼和妻子次仁尼玛正在家中等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次仁尼玛是村里灌水组组长,轮到他们组灌水时,她每天都需要很早离开家,每到这时达瓦琼琼都能够帮助她做家务,十分支持她的工作。在她生重病时,达瓦琼琼对她不离不弃,在他细心的照顾下,妻子最终战胜了病魔。在交谈的过程中大家无意中提起了今天的天气,乡里的工作人员和达瓦琼琼高兴地说:“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城里的记者给我们乡带来了雨水,我们的农田今天可以喝个痛快了。”从他们朴实的话语中,记者深深体会到了雨水对农民、对农业的重要性。
图为达瓦琼琼在村里的家具厂做工。
爱情无界限 幸福最重要
达瓦琼琼这个名字很特别,记者听说过达瓦次仁、达瓦桑珠、达瓦扎西等等,达瓦琼琼这个名字记者还是第一次听到。乡里的老村民强巴罗布说,琼琼在藏语里是小的意思,因为达瓦琼琼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给他取名为达瓦琼琼。达瓦琼琼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个头较高、身材偏瘦的朴实农民。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的婚姻已不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如今许多年轻人在谈恋爱、结婚遭到父母反对时都会说:“我们纯真的爱情是不分年龄、肤色界线的,我们是真心相爱的。”达瓦琼琼说,他是在哥哥入赘嫂子家帮忙干活时认识妻子次仁尼玛的。当时,达瓦琼琼刚满20岁,村里的同龄人在得知达瓦琼琼要娶比自己大5岁的女人为妻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达瓦琼琼仍然义无反顾地与次仁尼玛结成了终身伴侣。达瓦琼琼告诉记者:“虽然我们的婚事是家里包办的,也没有谈过恋爱,但我们也有选择答应婚事或是拒绝婚事的权利。当时,次仁尼玛的善良、勤劳打动了我,她虽然比我年长,但我并不在意外表和年龄,我只想找一个好好过日子的人结婚,我觉得次仁尼玛能够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
婚后没多久,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次仁尼玛坐完月子后,他们便将小孩交给了母亲照顾,为了让家里的生活过得更好,达瓦琼琼和次仁尼玛怀着对孩子的思念不得已到外面打工。在外打工期间他们互敬互爱,虽然工作辛苦,但他们总能乐观对待、相互鼓励。
妻子患重病 他不离不弃
次仁尼玛是一个身材壮实的女人,和达瓦琼琼相比,她要大方许多。次仁尼玛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介绍着她的工作和家庭情况,时不时还会提到乡里的农作物情况。次仁尼玛说:“俗话说要是丈夫年龄比妻子小,妻子肯定会比丈夫累。在姐弟恋中,一般都是妻子照顾整个家庭。”然而让次仁尼玛感到欣慰的是,丈夫19岁时就开始当家,虽然比自己小,但是丈夫始终能够细心地照顾着她,照顾着孩子和家里的老人。
次仁尼玛生完第二胎后依然在工地打工,有一天她突然在工地上病倒了,由于全身浮肿痛得厉害,她无法正常站立,经过县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严重关节炎。由于病情严重导致次仁尼玛生活不能自理,连大、小便都需要丈夫的帮助才能完成,从此达瓦琼琼过起了又当爹又当妈的生活。每天上午料理好家里的生活后,他便将老大交给母亲照顾,自己背着老二带着食物骑1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来医院照顾她,每天这样来回最少2次、最多4次。当时老二还没有断奶,恰恰又赶上春季,家里的母牛因为受孕没有牛奶让老二喝,达瓦琼琼只能把老二带到同村刚生了小孩的妇女家,让她们帮着给老二喂奶。看着丈夫一天天消瘦,自己的病情又不见好转,次仁尼玛心痛至极。
在县医院住了1个多月的院,次仁尼玛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由于县医院条件有限,医生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建议次仁尼玛到拉萨大医院进行治疗。20多年前的交通并不方便,交通工具也少,到拉萨医院治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她心想,要是病治不好干脆死了算了,她再也不想拖累家里人了,她整个人都崩溃了。在她最沮丧的时候,丈夫给了她希望,丈夫告诉她:“病一定会治好的,我有信心照顾好你,你一定要为了我和小孩好好活着。”到拉萨后,通过医生的治疗和丈夫细致入微的照顾,次仁尼玛的病情逐渐好转,几个月后便治愈出院了。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次仁尼玛对丈夫除了深深的爱以外,心里还充满了感激之情。
从未红过脸 家合万事兴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达瓦琼琼和次仁尼玛结婚27年来,他们从没有吵过架、红过脸。家里无论大事、小事,他俩总都会商量着决定。因为达瓦琼琼懂得多,每次次仁尼玛遇事情,总会问一问丈夫,征求丈夫的意见,如果丈夫同意她就去做,不同意她就会放弃。他们这个家,就像一艘船,丈夫就是船长,他让往南开,他们一家人就往南走,不过丈夫是个很称职的“船长”,每次指引的方向都是正确的。次仁尼玛说,她和丈夫达瓦琼琼刚认识时他话特别少,结婚后,丈夫的话开始变多了。丈夫每次外出干活回家后,总会把他遇到的有趣事情和家人一起分享,他每次出门去县里时,都会带回不同的礼物,总会给她和小孩带来许多的惊喜和欢乐。
达瓦琼琼起初是一名石匠,要经常外出采石,不能帮助次仁尼玛照顾老人和小孩。由于石匠工作危险性大,收入又不高,夫妻两人经过商量后决定让达瓦琼琼开始学木工手艺。现在他在村里的藏式家具加工店上班,离家很近,随时都可以照顾到家人,每天还可以领到100元的工资,这让达瓦琼琼一家人高兴不已。他们全村92户村民,几乎每户村民家中都有达瓦琼琼做的藏式家具,如果村民家的家具坏了,他还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免费修理,给村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村里活雷锋 学习好榜样
45岁的村民曲增,家里没有劳动力,只有她和14岁上初中的儿子相依为命。因为曲增长期体弱多病,又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十分拮据,是村里的困难户,达瓦琼琼和次仁尼玛经常放下自己家中的事情去帮助曲增。
曲增家虽然面积较大,但房屋修建得较为简陋。记者在曲增家看到,她家最好、最新的家具就是达瓦琼琼做的一套藏式木柜,这套藏式木柜给曲增家添色不少。消瘦的曲增说她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但因为她的胃、胆、肺都有毛病,不能吃太硬、太油腻的食物,所以她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次仁尼玛告诉记者:“如果头一天曲增下田里干了重活,第二天我就得陪着她去医院拿药。”
曲增含着眼泪对记者说,她能活到现在全靠村委会和达瓦琼琼一家的帮助。她家有10亩农田,每年春耕、秋收的时候,达瓦琼琼和他的家人都会帮助她。因为她身体不好,小孩1岁时就经常送到达瓦琼琼家帮忙照顾,就这样一帮就是13年,她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达瓦琼琼一家人。
次仁尼玛是村里灌水组组长,她担任组长已有3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她以高度的责任心,尽职尽责地完成着村里的灌水工作,为了提高村里的粮食产量,她严格规定灌水轮次,确保了村里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她负责的灌水组从未出现过因灌溉不合理而产生的矛盾纠纷和粮食减产的情况。
在家中,达瓦琼琼和次仁尼玛的4个儿子都非常支持父母的工作,从未有过任何怨言,4个孩子都能够积极分担家庭责任。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他们夫妻俩更注重道德培养,他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他们夫妻俩的教育下,4个儿子的关系十分融洽。他们用自己所赚到的钱购买营养品给父母,在外面打工和上学期间,也总会抽出时间回家探望父母,给父母端茶做饭。
老三洛桑晋巴说:“在我的记忆当中,父母从来都没有吵过架。奶奶在世时,父母都很孝顺奶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村子里没有比我奶奶更幸福的老人了,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和父母一起努力挣钱,给弟弟存学费,等弟弟考上了大学,我才会考虑结婚。”现在最让达瓦琼琼和次仁尼玛担心的就是他们最小的儿子江白次仁今年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如果今年小儿子没能考上大学,他们准备让他再复读一年。
原标题:达瓦琼琼、次仁尼玛: 其实幸福很简单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