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藏族农民企业家的“糌粑情结”
多吉占堆 梁书斌   发布时间:2012-06-26 14:08:00   来源:新华网

  古铜色的脸庞、朴实无华的笑容、一身后藏农民的装束。若不是经人介绍,记者很难将眼前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知名的藏族农民企业家联系起来。

  他叫罗布丹增,今年51岁。十几年间,他的小作坊在西藏白朗县林立的糌粑作坊中脱颖而出,从只有4个磨制糌粑的水磨发展到拥有近百个水磨;从只有十几个雇工、年收入4万元、毫不起眼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拥有近百名职工、年产值2000多万元、当地糌粑加工业的“龙头老大”。

  近日,记者来到年楚河畔的白朗县,走进了一座整洁、漂亮的藏式厂房——由藏族农民企业家当家的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多栋厂房顺坡而建,年楚河的水顺着多个小小支流穿厂而过。车间下传出哗哗的流水声,一排排水磨在河水的驱动下,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动,青稞颗粒转眼间就被磨成了雪白的糌粑,整个厂房里充溢着炒青稞扑鼻的香气。

  “我从小就和青稞、糌粑打交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糌粑。糌粑是洁白的,做人、做企业都要像糌粑一样‘雪白’。”罗布丹增说。凭着这种质朴的“糌粑情结”和肯吃苦、不服输的一股劲头,罗布丹增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1999年,罗布丹增38岁时,在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开了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作坊。小作坊共有4个水磨,他和妻子向村民收购青稞,用水磨磨起糌粑。

  起步阶段,罗布丹增夫妇受了太多的苦。因条件有限,传统、原始的青稞“炒房”只能设在自家的院子里,靠人力和铁锅慢慢把青稞炒熟。罗布丹增回忆说,那个时候炒青稞是一件相当苦的差事,夏天蚊虫叮咬、烟熏火燎、汗水如注,冬季则天寒地冻、手脚龟裂、艰辛异常。

  即便如此,罗布丹增和妻子既当老板又当雇工,和十几个雇工一起,没日没夜地苦干。从创业之初开始,罗布丹增就一直强调“办企业心要正”,坚持生产高质量的糌粑,绝不掺杂使假、偷工减料。一年下来,他的小作坊加工青稞7.5万公斤,收入近5万元。

  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可罗布丹增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和满足感,也没有把钱用于改善生活和物质享受,而是将有限的资金不断投入到扩大规模、提高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上。

  凭着良好的信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小作坊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2003年,他终于给自己生产的糌粑取了名字,注册了“洛丹”牌商标,而且还有了企业形象标志。此后,他又将炒青稞的炒锅内胆更换成不锈钢锅,减少了熟青稞中的杂质。到2010年的时候,罗布丹增的康桑公司已经拥有60多个水磨。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