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卓玛在盐井纳西民族乡开饭馆卖“加加面”,一个卓玛在曲孜卡乡开家庭旅馆吃旅游饭。盐井卓玛的“加加面”馆里来得最多的是游客,天天和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游客打交道,卓玛也萌生了旅游的念头。
在芒康县采访,认识了两个卓玛。她们年龄相当,热情相似,笑声悦耳,都满怀豪情要开创一番事业。不同的是一个卓玛在盐井纳西民族乡开饭馆卖“加加面”,一个卓玛在曲孜卡乡开家庭旅馆吃旅游饭。
盐井的卓玛,名字是斯朗卓玛,在昌都颇有名气。在昌都采访时,就有很多人说,到了盐井一定要去吃卓玛的“加加面”,这已经是外地人到盐井的一项“议程”。到了盐井,坐在卓玛宽敞、明亮的“加加面”馆,才知卓玛的生意有多红火,她的客人是一拨接着一拨。
24岁的卓玛是这家饭馆的老板兼主厨,她的姐姐扎西玉珍为她打下手。卓玛很爱笑,即使在最忙碌的时候,面对客人也始终笑容可掬。饭馆的每个餐桌上都有一篮小石子,卓玛说,原先吃“加加面”按碗数收钱,客人吃得多,只能用石头记数,现在按人数收费,但为了吃得有情趣,就留下这些石子让客人计算自己的饭量。她说,在这里曾有人创下了103碗的纪录。
等我们要的“加加面”上桌,才发现装面的碗很大,但面条只有碗底一小筷子,吃完再加,就成了加加面。面条筋道,加上碎肉骨汤,佐之辣椒、黄瓜和当地特产的藏香猪肉片,鲜美可口,难怪有人能吃103碗。虽是按人数收费,客人吃饱了卓玛还要劝,劝得再吃个两三碗才罢休。卓玛说,这是盐井的规矩,待客要热情。
斯朗卓玛说,她从小就喜欢吃妈妈做的加加面,后来又到别人家的“加加面”馆打工,耳濡目染,学会了一手做“加加面”的手艺。她十几岁时就和姐姐开了“加加面”馆。也因她热情大方,“加加面”馆越做越大,名声就打出去了。靠着经营“加加面”馆,她每月可以给远在北京上学的弟弟寄1000元生活费。2006年,她家还修起了近500平方米的大楼房,楼上的房间全用来做客房。卓玛说,这两年到盐井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住她家客房的人也越来越多。
曲孜卡的卓玛,全称次巴卓玛,有一家烧烤店,但远没有盐井卓玛的“加加面”馆子热闹。她送走客人后,就安静地坐在电脑前上网看信息。一打听,才知道这只是卓玛的副业,她的主业是经营农家乐和家庭旅馆。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跟着卓玛到她家感受农家乐。只见院内花香四溢,果蔬繁多。我们站在菜地边,把要吃的蔬菜点齐让卓玛摘下后才进到屋内。二层小楼盖得结实又气派,两间客房收拾得一尘不染。不一会儿功夫,卓玛和阿妈、妹妹三人就打好了酥油茶,斟上了自酿的红葡萄酒,摆上了一桌子菜肴。
爱笑的次巴卓玛,其实经历过很多痛苦。在她十七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戛然而止,为了帮妈妈撑起这个家,照顾好妹妹,她毅然退了学,到曲孜卡的一家宾馆工作。她的认真、聪慧和工作能力很快得到了上级赏识,没过多久就升为领班。
有份固定的工作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可卓玛还是心有不甘。她说:“我想自己开个家庭旅馆。我在宾馆工作时认识很多导游,干这个还是有信心的。”
卓玛说到做到,放弃了这份人人羡慕的工作,搞起了家庭旅游,并且干得有声有色,赚了钱盖了新房子添了新家具,让村里人刮目相看。如今卓玛又有了新想法,她要当民间导游,她说她已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目前正在学习和了解当地藏族、纳西族的历史和传说。
盐井卓玛的“加加面”馆里来得最多的是游客,天天和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游客打交道,卓玛也萌生了旅游的念头。去年,卓玛也当了一回游客,跑到香格里拉、林芝等地旅游了一回。她说,走了很多地方,最好的还是家乡,为此,她还写了一首歌词,歌名就叫“家乡”,把“加加面”也写进歌中了。她说她要在家乡好好地经营“加加面”馆,把生意做大。而曲孜卡的卓玛,却铁了心要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她的床头放着一本关于酒店管理的书,她说,她上的学少,看起来费力,但她一定要看完,要多学,等还完家里的贷款,安顿好妹妹和阿妈的生活,她要到外面闯闯,也许到昌都,也许到拉萨,她相信,凭她的认真、努力,即使到大城市也一样能创出一番事业。
(责编:阿菌)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