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措林寺维修中,百姓在打阿嘎土
百姓在打阿嘎
百姓在打阿嘎
在西藏工作七年有余,常听大家谈论打阿嘎场面的热烈优美,阿嘎打出来后的平整光滑,但终因机缘不巧而无缘得见,此次赴平措林寺采访却偶遇了寺院修缮时打阿嘎的热烈场面。
平措林寺位于拉孜县平措林镇,修建于1615年,平措林寺建筑规模宏大,可分为山下建筑群和山上建筑群两部分。山下建筑群由集会殿、十六座拉康、印经院、宗政府遗址、僧舍等组成。外围建筑依次向山上发展,最后在山顶建土布坚拉康,组成了一个庞大、宏伟、雄壮、完整的建筑群。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刚踏进寺门,一阵清脆悠扬的歌声,并伴随有节奏的击打声从院内传出,我下意识道:这就是打阿嘎。打阿嘎的歌声来自平措林寺的主殿——集会殿的屋顶之上。该殿坐落于平措林寺中心,是一座面积为1700平方米,坐西朝东,三层结构建筑。
“打阿嘎”是藏族传统的屋顶或屋内地面修筑方法,利用当地特有的被称之为“阿嘎土”的泥土和碎石加上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地面、屋顶坚实、平滑、不渗漏水。用这种方法做好的地面或是顶面看上去像是大理石的效果,平整光滑、结实耐磨。
在“阿嘎”打制过程中,需要劳动者集体的协调与配合,歌声能使繁重而机械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活泼,既提高劳动效率,又能使劳动者本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减轻体力的消耗,所以打阿嘎时所进行的伴唱伴舞形式便成为特有的人文景观。
打阿嘎时,年轻的藏族男女通常是十几个人排成两队,每个人手中拿着一根石夯(一根细木棍子端头装着一块平整的石头),他们唱着歌、按着一定的节奏前后左右移动步伐,同时用手中的工具敲打着脚下的碎石和泥土。打“阿嘎”时的歌曲大多取材当地民歌,歌词内容极其丰富、幽默,有颂歌、情歌、有景物抒发、有讥讽生活趣事等多种题材,“阿嘎明亮如镜,唱歌的人在传情,猛虎般的小伙,往你的身旁蹭……”,歌声统一着步调,石夯击打的声音是节奏,一轮又一轮的合唱,姑娘们舞姿轻盈袅娜,肩膀有节奏地抖动,小伙儿的舞步铿锵有力、挥洒自如,远远听去仿佛有几十人在跳“踢踏舞”……
而此次打阿嘎的面积达1900平方米左右,而这只是拉孜县平措林寺保护修缮一个缩影。平措林寺民管会主任塔杰久介绍说,此次投资210万元,对集会大殿进行抢救性维护,更换腐朽木料,断裂椽子,进行防水、防腐、防虫处理,并对屋顶进行整修。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保护寺内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珍贵壁画和经书等文物。
打阿嘎的藏族姑娘
认真拍打
把粘合不到一起的土刮去
(责编:杨涛)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