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的时间与内地的农历春节相差不远,有时竟是同一天。这是西藏各地区都要过的大节日,也是西藏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春回大地,除旧迎新,人们对新年新岁寄予了太大的希望和太多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带来吉祥、带来幸福、带来好运、带来健康、带来丰收,所有的仪轨习俗,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一见面,都用下面的语言互相祝福:
扎西德勒彭松措(祝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阿妈巴珠工康桑(愿富态的女主人健康快乐!)
丁朵德勒吐巴秀(愿年年岁岁幸福永久!)
朗央总久拥巴秀(愿岁岁年年福寿齐全!)
西藏过年的变化
据藏族老人说,在非常古老的年代,雪域高原并不是在冬天和春天交接的时候过年,而是在初秋或者深秋过年。《旧唐书·吐蕃传》说:“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新唐书·吐蕃传》也说:“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这在西藏古代都是有过的。现在雅鲁藏布江流、拉萨河地区,都是在青稞黄熟的时候,过一年一度的“望果节”。届时,农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骑着装饰华丽的巴,背着经书,带着彩箭,还有丰收的青稞、小麦和蚕豆、围着赳的田地不停地转圈,祈请雪山神、土地神和江河神不要降下冰雹,保佑庄稼丰收。据说这些都是远古时代麦熟时过年的遗存。还有,拉萨东部的工布森林地区,山民们不是藏历正月初一过年,而是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这时候,河谷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归仓,狩猎的季节快要来临,大量的木柴已经砍伐堆码在村寨周围,工布地区农牧的大忙季节已经过去,可以一心一意地过年了。他们跑马、射箭、歌舞、举石头,据说,工布新年就是古代“麦收为岁首”的见证。
根据《隆多喇嘛全集》的记载,远古时代西藏的岁首有七种,分别相当于汉地农历的月份是:
时轮经:三月初一为岁首
四部医典:正月初一为岁首
四座经:十二月初一为岁首
五行释者:十一月初一为岁首
俱舍论:七月十六为岁首
日藏经:九月十六为岁首
因缘经释:八月十六为岁首
藏民族的祖先们,经过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吸收了国内外其他民族的天文历法,形成了自己的历法。至少从1027年(丁卯年)开始,便采取了与汉族地区农历相类似的历法,形成了藏历正月初一过年的习惯。
新年以前忙准备
从藏历十二月份开始,拉萨人便为迎接新年忙得团团转了。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是对门前屋后和庭院进行彻底清扫,铺垫新土,洒上净水。用白求恩粉画出妙莲、宝伞、海螺、法轮、宝瓶、胜幢、金鱼、吉祥结等八吉祥图案。清除室内的垃圾,打扫屋顶的扬尘,在厨房墙壁上画出象征龙神的蝎子、还有日、月、麦穗、炉灶、奶桶,以及表示吉祥永固的雍仲图,给人一种里外一新、喜气盈门的感觉。
准备新年食品和供品是另一件大事。人们炸出各种形状的卡色(油炸果,又叫油香),把它层层叠叠码放在瓷盘木盆上面,横一排竖一排码得很高很高,藏话叫“德嘎”,是敬神的供品,“德嘎”上面,还要摆放糖果、桃干、杏干、葡萄干、奶渣、等等食品。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个羊头,羊头有的是真的,有的是用酥油面粉制作的,羊头是吉祥物,有表示一年开头交好运的意思。有这么一句谚语:“藏人摆羊头,汉人放鞭炮。”可见对羊头的重视。还要准备一个彩色的木盒,称为“朝苏切玛”,木盒一分为二,一边装满麦粒,一边装满糌粑,上插鸡冠花,染色的青稞穗,酥油花贴成的日月神,木盒周围绘满吉祥图案,这是大年初一祝福迎祥的物品。人们还要在盆盘里培育青稞苗和麦苗,经过若干天的精心护理,青稞和麦苗长得一片青绿,使屋子里春意盎然,充盈着新春的喜气,也是预祝丰收的意思。
在此期间,还要酿制青稞酒,准备酥油和牛羊肉,缝制新衣服、新靴帽,换上彩色窗帘、门帘、换上新的卡垫、新的桌布,总而言之,里里外外都要“新”。
除夕夜,吃“古吐”
“九”在西藏是个吉祥的数字,腊月二十九是个吉祥的日子。可以这么说,藏历新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而不是腊月三十。这一天,全家人都要洗头、洗澡、换衣服,用糌粑擦拭身体,把擦下来的脏东西和铰下来的头发、剪下来的指甲集中在一处,准备晚上送鬼的时候一起送走。接下来,做“古吐”。“古吐”意思是腊月二十九吃的面疙瘩。面疙瘩里要放九种吉祥物,主要是:肉、糌粑、人参果、麦粒、圆根、奶渣、桃仁、萝卜、豌豆等。面疙瘩做成两种,一种是指头大小的,俗称猫耳朵;另一种比较大,有核桃那么大小,里边包进各种各样的东西。例如羊毛、桃干、瓷片、木炭、辣椒、豌豆、盐巴、木刺等等,有的还做成太阳、月亮、小脑袋大肚子的人等等形状。
傍晚时分,全家人和邻居亲友,高高兴兴地围坐在“吐巴”罐周围,由女主人掌勺,一勺一勺地往每个人的碗里盛面疙瘩。谁吃出了什么东西,要赶紧向女主人报告。因为每样东西都有象征意义。吃出羊毛,说明他(她)心地善良;吃出辣椒,说明他(她)性格泼辣;吃出木炭表示心黑;吃出豌豆表示圆滑;吃出桃干表示健康;吃出瓷片表示纯洁;吃出木刺表示对人尖刻;吃出盐巴表示屁股沉(懒惰);吃到太阳、月亮形的表示吉祥幸福;吃到大肚子娃娃的人,便要受罚,叫他装驴叫、装狗叫,还要喝九勺面汤。这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占卜。按规矩,每个人要吃三碗“吐巴”,至少还要添加三次。人们在嬉笑和打闹中,快快乐乐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家家户户赶鬼忙
吃饱喝足,下面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赶鬼”,藏话叫作“吕藏巴”。在人们的观念里,世界上除了人和神,还有名种各样的鬼在进行破坏和捣乱,给人类带来疾病、灾难和纠纷。在新年到来之前,一定要把这些鬼通通赶出去,赶出家门,赶出城市,赶到圆圆的眼睛看不到、扁扁的耳朵吃不到的地方去。然而,鬼是隐形的、看不见的、人们便在庭院里垒几个石头堆,最多的要垒九个,代表鬼的宝座。在宝座前面,摆几个破陶盆,代表鬼的“饭碗”,陶盆里装一些吃剩的面疙瘩汤,还有白天从每个人身上用糌粑擦下来的脏东西,显然它们代表的是人的疾病和晦气。 先请鬼用餐,吃剩下的面疙瘩汤,主人还要不停地劝:“吃吧,吃吧,吃得饱饱的吧!”时间一到,主人一脚踢翻鬼的宝座,同时举起火把,到每间屋子里吆喝:“屯晓!”“屯晓!“(出来!出来!)最后,有的人端起破陶罐,有的人高举火把,同声高呼赶鬼的口号,有的把“鬼”赶到冲赛康广场的水坑边,有的把“鬼”赶到拉萨河畔,在那里砸烂陶罐,点燃青稞草堆,算是把“鬼”赶跑了,烧掉了。
神泉圣河背“新水”
新年庆典活动,在正月初一天亮之前就开始了。早晨两三点钟,女主人要到附近的神泉和圣河里去背头轮水。传说大地之王辛赤曲杰除夕之夜要把雪山狮的奶洒在江河的源头,谁最勤快,谁起得最早,谁能背到头轮水,谁就有福气、有财运。
拉萨河是有名的圣水河,拉萨河的水被称为八德水,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净、六无臭、七喝时不伤喉、八喝完不伤胃。拉萨还有四口神井:第一口是大昭寺北面的丁果神井,据说是藏王松赞干布的饮水井;第二口是小昭寺前面的甲纳神井,据说神井里的水来自金色的北京;第三口是布达拉宫前面的长松神井,据说这是神仙降下的甘露;第四口是色拉寺西边的强措神泉,据说明朝的《大藏经》说是从这座神泉里涌出来的。拉萨城里城外背水的地方很多,以拉萨河的水,还有上面四口神井里的水,去背的人最多,最为神圣。
天还没有亮,背水的妇女已经在水边等候了,她们煨烧香草香树枝,撒一些用酥油和糌粑制成的“糌苏”颗粒,燃起袅袅的神烟,通知河神、水神:“我们来背水来了”。妇女们依次把水桶装满,高高兴兴地背回家。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