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文化价值
平措云丹   发布时间:2014-09-03 15:44:00   来源:西藏商报

  西藏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凝聚了藏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保护好西藏传统音乐,了解、热爱、传播西藏传统音乐,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西藏传统音乐的现状及其保护的迫切性

  由于西藏的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等局限,其音乐文化与外界交流少,音乐活动空间相对固定,一般只受到代代相传的本土音乐的熏陶和培育。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好转,西藏的各方面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技术,能够感受各种现代音乐文化。这些外来的、色彩斑斓的现代音乐给我们的视觉、听觉很强的冲击力。质朴的本土音乐在与现代技术制作的外来音乐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本土音乐受到冷落。就拿民歌来说,西藏的民歌品种繁多,数量惊人。但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思想意识等的巨大变化和冲击,民歌的生存空间受到侵占和挤压,导致了会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热衷于都市流行音乐,很多民歌随时都有消亡的危险。如果我们保护和抢救不及时,优秀的民族特色的音乐流失严重。因此,我们要有务实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要建立整套的保护、传承、研究、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在贯彻过程中逐步完善。

  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我们要给予民间音乐应有的重视,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增强他们的自信、自尊,鼓励年轻一代投身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并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传播体系中对民族民间音乐予以张扬。我们要避免打着保护传统音乐的牌子而只想向政府要钱,要避免因功利心的驱使而重蹈商业文化的覆辙,要避免短视而仅有一时热情,要避免因文化猎奇而使传统音乐再次遭到人为破坏,要避免仅仅把它作为招商引资的文化名片而不做具体的保护工作。

  我们要从民间收集各种民歌、民族乐器、以及与音乐生活相关的服饰和道具。这些实物、图片资料、音像数字资料、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文物的收藏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特别注重将那些易变易失的无形音乐遗产,运用多种形式与技术手段,转化为可以长久保存资料,进而为西藏传统音乐文化建立起一份完备的档案。

  传承是西藏本土音乐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保证。传承是西藏本土音乐保护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没有传承的保护是消极的、被动的。就拿民歌这一艺术形式来说,由于年轻一代对民歌缺乏了解,一些专家学者表示了极大忧虑,面对后辈很少有兴趣唱那些原汁原味民歌的现状,我们的一个当务之急就是要让那些原生态音乐作品进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对原生态民歌有初步的印象,甚至培养兴趣。

  其次,各级文艺工作者要对传统音乐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做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工作。我们要重视少年儿童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把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少年儿童民族音乐人才的培训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我们不仅要把老艺人重新请回舞台,而且要让他们在传播、弘扬本土音乐的同时,肩负起培养后学的使命。

  再次,担负国家教育与科研重任的高校或科研单位应该搜集各种音乐课程资源,研究民族音乐,以加强和满足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学、表演的需要。

  繁荣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被外来音乐抢占了空间,但这只会是暂时的。因为每个民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奠定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民族个性、审美趣味,这些文化传统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民族凝聚力,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藏族传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碰撞交流中,如果能与时俱进,找到与今天的大众乃至其他民族人民之间的沟通表达方式,它就会发出巨大的能量。我们要提升那些散存于民间的、以往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传统音乐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借鉴、吸收外来音乐的技术及表现形式。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理念,在挖掘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时代特点和时代性格的新创意,而且我们要在创作、制作和传播等过程中下足工夫。

  西藏的传统音乐繁荣和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要冷静思考、长期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我相信,有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西藏的传统音乐会繁花似锦,璀璨夺目。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西藏的传统音乐会不断地创新发展、源远流长。西藏的传统音乐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发扬光大。

  原标题:西藏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文化价值

(责编:范凡)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