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的西藏保卫战
戴逸   发布时间:2011-12-27 18:32:00   来源:网易军事

乾隆骑射图

乾隆骑射图

  1788年8月28日,乾隆皇帝忽然接到了来自两万里以外的喜马拉雅山区的紧急军情文报。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廓尔喀居然主动攻击天朝的西藏,于是清朝与廓尔喀打了一场充满戏剧化元素的西藏保卫战。

  一、巴勒布与廓尔喀

  乾隆五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1788年8月28日),正在承德避暑山庄消暑度夏的乾隆皇帝忽然接到了来自两万里以外的喜马拉雅山区的紧急军情文报。据驻藏大臣庆林、雅满泰奏称:一个名叫巴勒布的小国发兵跨越喜马拉雅山,进攻西藏,藏兵人少力弱,不能抵御。六月下旬,巴勒布已攻占西藏的边境城寨聂拉木、济咙、宗喀。这一不祥的消息传到承德。已在入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以后,从当时交通传递的条件而言,已是十分快捷的了。

  远方边境的突发事件使七十八岁的乾隆皇帝十分烦闷。这些年正是多事之秋,前年(乾隆五十一年),台湾天地会林爽文起义,夺取了几乎全岛,清廷投入极大兵力、财力,渡海作战,竭尽全力,半年之前,刚把起义军镇压下去。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俘获了林爽文。本年春,一向“恭顺”的安南黎民王朝被阮氏推翻,其国王黎维祁阖家逃来中国,请求清廷出兵援助。黎民王朝和清朝的关系很深,清朝本着“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训条,竟出兵越南,企图复辟黎民政权。乾隆帝说:“安南臣服本朝,最为恭顺。兹被强臣篡夺,款关呼吁,若竟置之不理,殊非字小存亡之道,自当厚集兵力,出兵致讨”。这道决心用武力介入邻国内部事务的谕旨发布了一个月后,即传来了西藏被侵入的消息。再加上这几年连岁灾祲,乾隆五十年旱灾、又闹蝗虫、又闹瘟疫,老百姓啃啮树皮、草根、泥土,死亡累累,饿孚塞途。五十一年大水,黄淮盛涨,洪泽湖漫溢,重要粮仓苏北的里下河被淹;又四川地震山崩、大渡河水溢,漂没田庐无数。五十三年,情况更加严重,入夏以来,长江上大雨连日,洪水暴涨。就在巴勒布入侵西藏消息传来的同时,荆州城尽遭淹没,人民荡析离居,湖北全省被灾三十六县,“死者以数十万计”。后年(乾隆五十五年)是皇帝的八十岁诞辰,清廷已在忙碌地准备寿典,大吉大庆之年将临,却接二连三传来了不吉利的消息,水旱频仍,战乱不息,怎不使老皇帝感到心烦?

  巴勒布是什么国家?何方部落?半个多世纪之前,巴勒布曾入贡清廷,那还是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现在大家都茫然不晓,也不知道因何发生战争,恰好承德有一位从大金川来的文布喇嘛,二十年前经西藏前往佛祖的诞生地朝拜,到过巴勒布。军机大臣和珅找到了文布喇嘛,向他请教。据这位喇嘛说:从后藏札什伦布前往巴勒布“行走月余,回程半月”。他只能提供一些粗浅的观感。据他说:巴勒布城以红色黄色砖块砌城,城内有大庙,信奉剌嘛教,但并非黄教系统,故并不敬礼达赖、班禅。人民穿白衣,用白布缠头或带白布小帽。房屋与内地相仿,盖有楼房,穷人多住草房。出产稻米,民众虽非勇悍,却都会使用鸟枪弓箭,打仗常常得胜。该地本有许多部落,被一位国王用武力统一,自称科(廓)尔喀王,其地比大小金川还要大几倍。巴勒布人在西藏贸易者甚多,等等。

  这些信息对清廷来说已经足够了。它急切之间也不可能获得更多、更详细准确的消息。实际上,巴勒布即是西藏以南的尼泊尔,该地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很早以前即和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中国名僧法显西行求经,曾到过尼泊尔,所著《佛国说》中对当时的尼泊尔有所记载。法显回国后,又和从尼泊尔来的僧人佛驮跋陀罗一起,在建康(南京)道场寺翻译梵文经典。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请尼泊尔建筑家阿尼哥在北京建造白塔,至今耸立在阜城门内的白塔寺中。尼泊尔地方虽不大,却由许多小邦并立分治,三个较大的邦,即叶楞(帕坦)、库库木(巴德岗)、阳布(加德满都)三部,曾于雍正时遣使入贡,雍正帝对他们优礼有加,赐缎疋、磁器等,此三部在清初文献中称为“巴勒布”。廓尔喀则为另一小邦,相传为印度拉加普族迁居尼泊尔之支裔,原本弱小,而巴勒布三部彼此不睦,互相争战。廓尔喀部遂乘机兴起,其领袖普里特雅·纳拉扬·沙阿并吞巴勒布,统一尼泊尔,建立科(廓)尔喀王朝。入侵西藏时的国王是普里特雅之孙拉特纳·巴都尔,他即位时只有四岁,一直由他的叔父巴都尔萨野摄政。清廷后来弄清了这段历史,把从前与中国曾有往来,关系友好的叶楞、库库木、阳布三部统称“巴勒布”,而对普里特雅统一后的国家称“廓尔喀”。乾隆五十四年,第一次廓尔喀战争结束。驻藏大臣巴忠奏称:“现投诚之科(廓)尔喀者,即系巴勒布地方,其部落在后藏西南一隅,幅员相距三千余里,西南至缅甸界,西北至大西天,又通回疆界,大小部落总共三十处,户口二十二万七百有零。由宗喀至该部落,皆系大山狭路,向来崇信红教。其间惟有从前巴勒布之阳布、库库木、易隆(叶楞)三处番民尊奉黄教。科尔喀原系一小部落,因节次侵战阳布等处地方,势力愈加,随将附近之达纳隆等小部落又共占取二十七处”,这就是清朝对尼泊尔不同称呼的由来。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