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镇:老照片里的进藏故事
赵书彬 韩连启 杨军录   发布时间:2011-10-13 09:47:00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追寻十八军独立支队的进藏足迹,我们来到那曲镇时已是去年10月下旬。牧草早已枯黄,强烈的阳光洒在身上,业已进入冬天的藏北仍不乏暖意。

  那曲镇车来车往,人流不息,高楼林立,犹如一颗明珠绽放在藏北草原。一份关于那曲镇历史的资料记载:1903年,那曲镇大约有50户人家,到民主改革前,那曲的住户发展达数百户,除商人住土房外,其余人家仍住帐篷,住土房率仅有3%。经过60年的社会变迁,昔日的草原小镇如今已发展成为草原都市,“帐篷为寒风所破歌”的陈旧意象早已不存。

  60年的巨变,沧海桑田。迎接十八军独立支队地点、范明将军驻扎地、刻着《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石崖,还有为群众进行演出、治病的那条老街,这些在十八军回忆录中提及的地方现在位于那曲镇的哪里?那一处处都有着怎样的十八军故事?

  关于那曲镇的零碎历史记录仿佛就像那透过阳光的风,在历史之光中穿梭,散落在那曲镇的各个角落,我们重走十八军进藏路采访组竭力收寻这些散落的记忆,让陌生逐渐熟悉,让历史重回现实。

  那曲地区政协副主席仁增群培提供一条线索:孝登寺里有一幅迎接范明将军的老照片。听惯了传说和只言片语,如今发现当时的照片记录,这个线索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

  “这就是六世珠康活佛在玛拉山热烈迎接范明将军时的照片。”在孝登寺二楼的接待室,现年63岁的阔尔典·土旦曲扎活佛指着桌上的一幅老照片向记者介绍。

  精心镶在相框中的黑白影像布满岁月痕迹,当时的场景却依稀可辨:范明将军身着棉衣,头戴棉帽,护耳翻卷系在上面,微弯瘦高的身子,而六世珠康30岁左右,面部清瘦,两人的双手中间飘挂着一条洁白的哈达,不仅把两人紧紧连在一起,也把十八军独立支队与那曲僧众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这一场景,范明在《把五星红旗高高地插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回忆录中写道:十一月四日,当我部雄伟的骑兵,以五星红旗、“八一”军旗、毛主席像为前导进入黑河市区时,黑河牧民穿戴着节日的盛装热烈欢迎。黑河总督及藏军代本也率领僧俗官员和藏兵到东郊列队欢迎,并向我和慕生忠政委献了哈达。

  阔尔典·土旦曲扎活佛当年仅有三岁,他告诉记者关于十八军独立支队的认识还都是从这张照片上了解到的。多么珍贵的老照片啊,它让后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发生一瞬时的场景、人物的容貌,它与文字记录相互印证,丰富了历史的内涵。

  出来时才稍加留意这个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寺庙,建筑辉煌如旧,集会殿、文殊菩萨殿、活佛住宅、辩经堂、僧舍等建筑一应俱全,占地面积近1.6万平方米。相传,孝登寺所在的这个地方,起初的地名叫“乌嘎尔”,意为中心营帐,相传岭·格萨尔在前往降服妖魔杜鲁的途中,曾在此住宿一晚。但随着那曲城市的发展,昔日还是处于镇中心位置的孝登寺如今已位于那曲镇西南一隅。

  沿石块铺就的院落道路走出寺庙,是一条巷道,两旁有不少小商铺出售各种生活用品,巷道的北头穿过色尼河与那曲镇浙江中路相连,巷道的南头通向林廓居委会,这里居住着那曲的老住户,而这林廓路就是那曲的老街。

  为了详细了解十八军独立支队进驻那曲后的故事,我们的向导兼翻译、那曲县民宗局副局长央吉在林廓居委会找到一位老人——85岁的雍宗阿妈。

  走进大院,一座300多平方米的藏式新居映入眼帘,雍宗老人就生活在这里。雍宗老人头发花白,安详地坐在一把椅子上,手持念珠,两条辫子精心梳理搭在胸前。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