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字钱币
第二次尼藏钱币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后,清朝中央政府也想彻底解决西藏的铸币问题。自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便开始在西藏铸造乾隆宝藏。正面的乾隆宝藏四字和年号用汉语书写,四字间隔用祥云装饰,四字外面一圆圈,圆圈外有串珠装饰,年号就夹在串珠中间。正中有一小方框,实际上是仿内地的方孔圆钱的孔,不过方孔没有打通。背面的模式与正面完全相同,只是文字为藏文。为了方便流通,还以同样模式继续铸造了1钱和5分币,实际上在1791年、1792年,西藏地方政府已经铸造发行了两种不同年号的钱币版式,即“久松西阿”和“久松西珠”(藏历纪年的年号,即1345年和1346年)。乾隆皇帝发现后不悦,强调国家中外一统,同轨同文,官铸制钱,必须标明乾隆宝藏的名称和年号,由此便产生了双体字钱。
不存在的年号
众所周知,多数钱币上都有年号,以标明哪朝哪代或某年铸造发行。西藏铸造发行的乾隆宝藏是自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铸造发行至乾隆六十一年,共4种年号。但稍有近代历史常识的人都会奇怪——乾隆自公元1736年开始执政,是为乾隆元年,于公元1795年皇位让给儿子(嘉庆帝),在位共六十年。乾隆六十一年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年号,实际上这是一枚发生严重错误的错币。乾隆宝藏为什么出现如此严重的错误呢?在现有的西藏货币史料中并未提及此事,笔者想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西藏地处边陲,自京师到拉萨,按正常行程也要五个月,待乾隆让位的消息传到拉萨,可能乾隆宝藏六十一年版已铸就发行,生米做成熟饭了。严格说来,这枚错币应该废止回收,但西藏认识汉字的人少之又少,而钱币上年号字小且不清晰,当时西藏对朝廷的变故知情甚少,再说山高皇帝远,又值朝廷换代,也就无人刻意注意此等不显眼的事了。另一个因素是西藏方面获知乾隆让位后,立即停止了发行这枚钱币,因此这枚钱币发行量甚少,也就不引人注目了。这枚多少带点怪异的钱币,成为钱币史上的一大奇闻。它的这一奇特身世,使它在诞生200年以后身价陡增,在现在的收藏市场上成为藏币族系中的贵族。
破币
这里所谈的破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经过长期流通自然磨损的破币。而是人为剪破的,这是流通领域困难的无奈,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创造。
在十八世纪前,西藏还不具备造币技术,市场所流通的章噶银币,都是从尼泊尔进口,这种尼造章噶银币虽铸造年代不同,版式不同,含银量多少不同,但他的货币的单位都是一样的:一章噶。由于早期在西藏流通的这种章噶只有单一的面值,每枚一钱五分,在流通中便产生了找零的困难,特别是零售商贩,价值小于一个章噶的小商品很多,时时会遇到找零钱的问题,于是藏族民众便想出了破币的办法,根据商品的不同价值,把一枚章噶分解成2/3或1/2或1/3或1/6的小块,便产生了1钱、0.75钱、0.5钱、0.25钱等四各不同而值的“辅币”,甚至还能分解更多,总之是根据需要而定。这虽是一种无奈,但也解决了流通领域中的困难。
这种货币流通形式,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显而易见,以破币手段作为辅币流通,存在着极大的不便和缺陷。首先是切割的困难,切割的比例也不尽准确,而被分解的小块币也容易丢失。随着商业的发展繁荣,这种原始的辅币形式已远远跟不上发展的市场形势,这一紧迫的现实,迫使西藏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二十世纪初,西藏地方政府派出贵族子弟在英国和印度学习现代工业技术,如水利、电力和机械,学成回到西藏后,西藏地方政府于藏国阴土鸡年(公元1909年)在拉萨北郊扎西地方建了一家造币厂。虽叫造币厂,但出除了造币外,还造弹药,于1912年开始还印邮票,实则是一家综合性的厂子。这个名日扎西的造币厂创办后,便开始用机器铸造硬币,也首次开始铸造铜辅币。铸造的第一枚铜辅币是“启杰”,相当于半个章噶后又陆续铸造了“噶钦”、“噶穷”和而值最小的“卡冈”,基本上参照了群众的破币习惯。
以上四种辅币的铸造发行,大大方便了流通。随着物价的变化,以后又陆续铸造发行了数种辅币,如“雪冈”、“雪松”、“雪啊”等。
西藏自二十世纪初有了多种辅币以后,那些好端端的银币,避免了被粉身碎骨的劫难。
那些曾被破身的银币,随之退出了流通市场,但它们并没有销声匿迹,在钱币收藏市场上反而成了宠物,因为它们是藏币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钱币收藏家和藏币史研究者同样不惜资财地收入囊中,以作研究的重要物证。
破币算不上一个币种,它是章噶币的派生物,但它在西藏货币史上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