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银百两钞,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发行的近10种面值规格的流通纸币中,面值最大、发行量相对较多、发行时间跨度最长、票幅尺寸最大、彩色套印图案最为精美的一种纸钞,是一种版面珍贵的收藏精品之一。但是由于票面为藏文文字,能识的收藏家较少,因此藏银停止流通的40年后的今天,在北京的文物古币商店中,仍可发现它们的踪迹。
西藏的纸币印制与发行
1912年藏历十五绕迥四十六年,西藏地方成立地方银行,1913年,开始用木刻印模,手工印刷5种单色不同面额的纸币。即:
1.五章噶,合藏银七钱五分;
2.十章噶,合藏银一两五钱;
3.十五章噶,合藏银二两二钱五分;
4.二十五章噶,合藏银三两七钱五分;
5.五十章噶,合藏银七两五钱。
每钞只有一色,或蓝,或红,或土黄。每钞纸面大小各异,但画面大小均为长145毫米,宽85毫米。由于是单色钞,故极易仿制,曾多次发现在印度和尼泊尔境内印制的假钞。于是成立了一个机构,叫“艾巴云丹”,专门负责鉴别伪钞,以及由公成班觉专职用手工填写钞票号码,并在钞票正面右方加盖一长方形造币厂黑印。这种手工填写藏钞号码的方法,一直延续到1959年藏币作废止。这成为西藏地方纸币的一个重要特点。
藏钞是一种没有丰富物资保证,更没有准备金制度的纸币,这是西藏纸币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土登公培、多德两人去印度学习印刷。1926年西藏地方政府开始用机械印刷(水力带动)面值为五十章噶的套色纸币。画面较原单色五十章噶稍有增大,即长160毫米、宽100毫米,图文有黄黑红蓝4色,并盖有八角形达赖红色印玺及银行(后期为扎西造币厂)黑印,同时继续采用手工填号等防伪措施。
1933年,由于当时各面值的单色及套色纸币发行流通量过大,物价上涨,危害很大。故为收兑这些旧纸币筹集资金,于1934年至1946年曾继续发行过藏银三两及一两五钱银元。
1926年起机械印刷套色五十章噶以来,因工序较多(10次以上),每年只能印刷10万张,而每年兑换单色旧钞,也需要10万张,这样西藏地方政府的各项开支所需,就必须另行筹措。
1937年,经西藏摄政王热振批准,用铁模雕刻版机械印刷(1928年扎西造币厂已安装发电设备)藏银一百两套色纸币,仍使用五十章噶纸币上的达赖红色印玺及扎西造币厂的长方形新刻印章。钞面号码继续采用手工填写,一直到1959年。
1941年经代理摄政达扎批准,开始印刷藏银十两及藏银五两两套彩色纸币。
1945年靠发行藏银一百两纸币,购买了重17500.94托拉的黄金,在需要时用来购买造币原材料。
1948年,回收单色旧钞的工作基本完成。
1949年,经摄政达扎批准,开始印刷藏银二十五两的套色纸币。
1959年平叛改革后,经中央批准,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于当年8月10日发出收兑藏币公告:“……机印纸币……按五十两兑换人民币一元……”故藏银一百两套色纸币可兑换人民币2元。
百两藏钞的正面。 |
百两藏钞的背面。 |
币材、尺寸与图案
藏钞用纸是由米林军东地方,现朗县军东区西日卡村生产。纸的原料中含有狼毒草根,因为这种纸韧性好,虫不蛀、鼠不咬,纸质没有任何纹印——这是鉴别真假藏钞的重要标志之一。
审视藏银百两的正面与背面附图,这是一张编号冠字为藏文第十九个字母第08448号的藏钞实物。其正面画面尺寸长180.8毫米,宽117.5毫米。背面的画面尺寸长179.6毫米,宽118.9毫米。纸面尺寸长220.9毫米(右侧为未经裁剪的毛边)、宽140.0毫米。平均纸厚0.17毫米,重量2.35克。
纸币图案的正面,中心为一左右长96.6毫米、上下宽37.5毫米的横式版图,黄底红图,图为一对左右相向而立的人身狮面兽,亦有人称五面王;有狮爪、狮尾,二兽各用相对的一只前爪共托起一聚宝盆,周围是祥云。
版画之外分布有内、中、外三层回形边框。内框上下,在白色纹饰上印有黑色藏文,上部是“西藏地方政府无往不胜”,下部是“政教合一藏银一百两”。四角的方框内,在黄底红色花草纹饰上有黑体藏文纪值,上部左右方框内为藏文纪值单位“两”,下部左右方框内为小写藏钞纪值“一百”;内边框的左右部,在花草云饰上盖有印章,左为红色圆形达赖官印,右边框为黑色造币厂长方形火尔文印章。中框在白底红色花纹上有规律分布着八吉祥图,每边两个。上框为胜利幢和双鱼,下框是吉祥结和法螺,左为经轮和宝伞,右为宝瓶和莲花。在上框左端和下框右端处,各有手写藏钞编号。外框由黄底均布红色菱形网格图案,菱形格中还有藏文字母纹饰和万字纹饰。
纸币背面,画面中心是在一个蓝色矩形,上下长139.0毫米,上下宽80.5毫米,内花边框中横式精美版画,一老一少两位圣者坐在菩提树下,老者右手持宝壶滋润大地,左手含在胡须下;少者双手各持一宝碗,右手高举齐眉,左手收在胸前;老者前方有一卧鹿,右前方有一满盛食物的大盘,右后方有一聚宝鼎,左端有一对仙鹤,右方有大海和海岛;菩提树左右上方有一对作相向方向飞翔的蝙蝠,一幅长寿、和平、幸福、美满的景象。版画外有三层回字形边框。内框由白底红色菱形网格组成,网格中填有十字花纹,四角各有一条头面向着中心的蓝色花龙;中框左右框中白底绿字:西藏地方政府无往不胜。四角及上下框为白底的象征富贵的绿色牡丹花,并绿色菱形网格,每格中四喜充填。外边框同正面。
百两纸钞上已有防伪措施。将钞正面迎光透视时,可看见钞纸中部有横写的两行暗字,汉译为,西藏地方政府无往不胜。这种形式的防伪作法,是前西藏地方部分纸币的一种特点。
版数、印制张数及纪年
所谓版数,就是用来印制藏银一百两钞的正背面钢模的套数,对此未见有资料直接论述。但是《原西藏地方钱币概况》一书中提到,1955年1月2日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向中央汇报,提出停发和收兑藏钞……故而扎西造币厂向原西藏地方政府提出的建议称:“……现有六台机器,不仅仅印刷纸币,尚可印刷其它书籍等类……。”由此推知,用来印刷藏银一百两钞的正背钢模的套数约为六套左右。
关于印张。1950年昌都解放后,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与造币厂总管察绒·达桑占堆及荣朗赛·土登洛桑曾经携带扎西造币厂的全部金银及仓库物资,南行至边境亚东地区观望,同时将记钞票号码人“埃巴”手中的已记号码和未记号码的钞票(包括用来收兑藏银一百两破旧钞的藏银二十五两钞)全部带走。后来为了维持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开支,虽然藏银一百两的编号于1953年已印完藏文全部的30个字母,经批准1954年又重新按字母顺序编号印刷,到第24个字母时止,前后共54个字母,每个字母约为25000张,共136万张,折藏银13600万两。根据填写钞票号码人公成班觉的手册记录,其各年印刷藏银的张数如下:
1939年4.1万张;1940年0.8万张;1942年1.4406万张;1943年3.4684万张;1944年10.191万张;1945年30万张;1951年4.2万张;1952年8.3万张;1953年12.5万张;1954年9.1万张;1955年17.4万张;1956年11.5万张;1957年2.2万张;1958年16.4万张;1959年4.4万张。合计136万张。但由于造币厂有漏记现象,例如1937年、1938年发行张数未载入,1950年十四世达赖喇嘛出走亚东地区时,也曾将空白藏银一百两钞票填入号码后使用,故实际发行张数还要大些。藏银一百两钞票按两计算的发行量占全部藏钞的80%左右。
因百两藏钞上都无纪年,故按其印数可推算其纪年。附图百两藏银所示冠字为藏文第十九个字母,如前所述,如果每个字母印刷25000张,则第十九个字母应在45万与47.5万之间的4508448张。按此推算应是1945年以前印刷的钞票。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附图所示钞票有七成新,1944年的钞票早在流通中破损,而被藏银二十五两所收兑。那么这张钞票只能是第二轮的藏文第十九个字母,总第49个字母,在120万与122.5万之间的12008448张,按照前面的编号印数推算,该钞票纪年应为1957年。
印刷工艺的评说及结语
藏银一百两虽然是使用机械及钢模印刷而成的,但它与当代印钞技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里仅根据当时当地的工艺技术条件,对其工艺进行评说。
1、藏钞用纸是朗县生产的,纸质绵软而不挺括。纸中不规则地分布有小团颗粒,颗粒直径大于纸的平均厚度,这样在套色印刷时,就形成局部的小空白,这种空白用肉眼裸视即可发现,且背面较正面更多。
2、藏银百两钞上经十余次套色印刷都有细微错位,一般持币者不易察觉,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各次彩色套印定位精度有裸眼可辨的误差。
3、正背面的画面外框实际尺寸错位1毫米,正背面画面外框的四边与相应的钞纸边缘的不平行度,一般持币者都不易察觉。
4、藏银一百两正面右方的钞纸为毛边,这种工艺处理是否与辨伪处理有关尚需研究。
即便在工艺上有以上缺憾,它仍不失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纸币(包括油布币等)中的佼佼者。
关于百两藏钞的收藏。从前面介绍知道,百两藏钞在印制过程中,用藏文前24个字母作冠字两次,后6个字母作冠字一次,如一个藏钞收藏家如能将30个字母作冠的藏银百两钞全部收齐,是相当困难的,但愿海内外有这样的收藏家,并愿意拿出来示人。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