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央益西:在面具里窥看西藏文化万花筒
顾野生   发布时间:2013-10-31 15:10:00   来源:西藏商报

  原标题:加央益西:在面具里窥看西藏文化万花筒

  面具,在藏语中称“巴”。 西藏面具的历史起源于藏族原始宗教仪式中戴面具的拟兽图腾舞蹈。公元8世纪在白面具藏戏基本形成的同时,宗教寺院戴面具进行表演的跳神乐舞也应运而生。

  在西藏,不管是宗教仪式,传统戏剧还是民间歌舞,都少不了面具。由于西藏独特的人文环境、民俗风情及宗教信仰,使得西藏面具艺术有它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西藏面具包括跳神面具、寺院悬挂面具、戏剧面具、歌舞面具和说唱折噶面具等五大类。


加央益西在制作面具 摄影 张雪雄

  三十年的面具情结

  加央益西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刻。1983年,加央益西任职于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做舞台美术。当时,出于舞蹈需要,导演命加央益西制作两个面具。一个是尸陀林主面具,一个是鹿面具。那是他第一次尝试做面具。“我是学舞台美术专业的,所以做面具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加央益西缓缓地说道。之后,他像着了魔一样深爱着西藏面具艺术。他发现,制作面具的本身,就是一次历险。就像爬山,你必须对道路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顺利抵达山峰。而制作面具,看似一种手工艺的技术活儿,事实上它要求一个手工艺人必须对西藏宗教、戏剧、歌舞、民间祭祀有所了解和涉猎。不然,无法绘制出一个匠心独运的面具。

  加央益西无意中与面具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三十年来,他制作了几百个各式各样的面具。“每一个面具都代表着它独特的角色、情感和命运。我只是一个面具制作者。但我相信每一个经过手工而制作出的面具,都独具生命力。这是机械无法完成的部分。机械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面具,但无法生产情感。西藏的艺术讲究情感表达,唯有手工制作才能贴近灵魂的诉求。这是一种人性的温度。”加央益西拿起一个藏戏面具,戴在脸上,咿咿呀呀地唱了几句。每一个音符都化作一个沉重的铅字,镶嵌在古老的岁月里。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面具,仿佛让人走进一个充满神话和传奇的非现实异域。

  1990年亚运会时,加央益西带着自己制作的80多个面具去北京展览中心展销面具。“我没有想到,西藏面具竟然两天就卖完了,买面具的大多是外国运动员,一下子就卖了9万多元人民币,那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加央益西回忆道。

  从1996年开始,加央益西带着西藏面具走访了捷克、罗马尼亚、新西兰、奥地利等等国家。其中,捷克斯洛伐克博物馆还收藏着加央益西亲手制作的28个面具。“西藏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神秘的香巴拉,是尘世里最后一片净土。事实上,这些臆想都说明了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西藏。我带着西藏的面具出国,向众人介绍西藏文化。特别是面具里的西藏,那是一个超越了人们想象和经验的世界。我希望他们能从面具里,了解藏民族文化的深邃和多样性,理解并敬畏藏族文化。”

  事实上,西藏面具已不仅仅只是人物或宗教符号,而是西藏文化的具象化。在西藏面具里,你能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西藏,而是一个拥有3千年历史深度和让人无法企及的地域高度的西藏。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