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巴遵珠:破译一双藏靴里的文化符号
张爱玲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袖珍戏剧。”这句话用来形容藏靴恰如其分。千百年来,一双藏靴赋予藏民族的意义,不仅仅只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品阶,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生的历史。走进藏靴工艺美术大师强巴遵珠的生活,在他手里,一双藏靴是一部无字天书,整整半个世纪的人生履历。
四品官靴和全皮长靴 摄影:美朵
一双藏靴里的记忆
强巴遵珠没有想过会与藏靴结缘。“1960年,那时候我14岁,进入胜利鞋业合作社工作,开始学做藏靴。当时传授藏靴制作技艺的老艺人扎西次仁,曾经为达赖喇嘛做过靴子,西藏和平解放后还担任过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自那时起,我与藏靴结下了不解之缘。”强巴遵珠手捧着一双牛皮缝制的藏靴,向我娓娓道来。
“1960年到1970年,整整十年我都在学习传统的藏民族手工艺。从一个学徒,成为了技师。后来,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所有民族手工艺的制作。在生活最为拮据的时候,我们只好放下手头的藏靴,做一些马套、军帽、毛主席语录布袋来维持生计。文革后,国家恢复对民族手工业的各项政策,挽救并恢复民族手工业。当时,我已经是拉萨城关区鞋业一厂厂长。当我看到拉萨街头许多衣衫褴褛的残疾人,衣食难以自持时,内心感到一阵阵隐痛。1990年,是我的生命中值得铭记的一年。我将原城关区鞋业厂改名为城关区残疾福利民族手工综合厂。三年后,我用全体职工省吃俭用积攒的40多万元,创办了西藏第一所专门培养残疾青年、孤儿的技术学校。”
当年的那所学校,就是现在的彩泉福利学校。当我走进这所学校,看到学生正在做操。一张张青春激扬的面孔下,没有浮躁不安的情绪,而是与年纪不符的沉稳和平和。我走进藏靴车间,看到一个肢体残疾的男子,正在一针一线地纳鞋底。那对于我们来说,无比枯燥的重复,对他而言却是生命的一瞬,甚至是一生。强巴遵珠循循教诲着他的每一个学生。一双靴子在他们的手里,仿佛是一件珍藏已久的艺术品。一双藏靴的制作,需要耗费四五天。每一道工序,都来自双手的智慧。我在想瞬间的失手,会不会瓦解所有的努力。其难度与其说是对手工艺人技术的考量,不如说是对手工艺人勇气和耐力的检验。一针一线,都了然于心,也愈发郑重对待。这不仅仅是对事物持有的珍重之心,也是对时间、对人事的虔诚心意。几张粗牛皮、几幅缎绣、两张缝得滴水不漏的鞋底,就成了一双脚踏莲花的藏靴。在工业时代,这些传承的手工艺人,仿佛活在过去的时间里,做着一个古老而执着的梦。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