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藏 宁肯的精神高地
宁肯,1959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新散文”代表作家。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用来形容作家宁肯的写作之路,恰如其分。
宁肯,原名宁民庆,北京作协理事、签约作家。1959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新散文”代表作家。大学毕业后作为志愿者在西藏旅居工作多年,对西藏的自然、宗教以及日常生活有深刻了解,创作多有西藏色彩。现为《十月》副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女人》、《天·藏》等。中短篇小说《后视镜》、《词与物》、《我在海边等一李书》等。散文集《大师的慈悲》。获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奖等。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1984年,从北京远赴西藏支教的28位教师,大多只愿意留在城市中教学,只有宁肯主动报名去了哲蚌寺山下的拉萨第六中学。他觉得那里接近自己对西藏的感觉。“高更去了塔斯低岛,我也想走出去,走向远方,走向自然,在当时是艺术界的潮流。”那时,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或是在孩子们中间,他是被围绕的人。语调舒缓,内心平静,富于启迪。当时,学校分给他一间石头房子,他喜欢房子那花岗岩的外表,喜欢阳光下它富含云母的光亮,喜欢它的粗糙。他喜欢西藏的阳光,喜欢附近的村子,他常常凝视大自然的天空、山脉、星云和暗物质,然后是阅读,长时间关注内心。除了上课和散步,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阅读的。他发现,在西藏的阅读是一种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阅读,一种没有时间概念、如入无人之境、与现实无关、完全是宁静的阅读。他喜欢冬天。喜欢拉萨冬天的漫长,阳光直落树林的底部,喜欢树林的灰白、明净,那时的树林就像哲人晚年的随笔,路径清晰,铅华已尽,只透露大地的山路和天空的远景。这是宁肯年轻时,在西藏的教书生活。
“那时候我恨自己的无能,无比沮丧。我没办法写作,没办法叙事,西藏导致了我内心巨大的难度和难以企及的高度。许多时候,我觉得能写点什么了,我将要落笔了,却又无从下笔,因为我觉得自己达不到内心的尺度,无法使自己的文字变成西藏本身。我写得少,宁可不写,许多年一字未发。”直到差不多过了15年,到了1997年,宁肯觉得某种东西才在心中成熟,那时候西藏经过多年发酵,他才开始动笔写作第一部西藏题材的长篇小说《蒙面之城》。
这部作品一出炉,便获“《当代》文学拉力赛”总冠军、“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他觉得自己独行多年的文学路,终于抵达了一个高峰。但高峰之上还有巅峰,获得老舍文学奖后,对他而言有更大的挑战,这意味着一个更高的极限正向他走来。他的天涯路,正始于足下。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