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彦民:《讲述西藏》背后的故事
柳日   发布时间:2012-08-01 14:28: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王彦民向记者讲述拍摄纪录片的辛苦过程
王彦民向记者讲述拍摄纪录片的辛苦过程 摄影:王怀荣

  王彦民,五洲传播中心影视事业发展部编导,《讲述西藏》系列纪录片导演。这部旨在向海内外观众介绍西藏状况的纪录片共分九个章节,从宗教、文化到民生、经济,包罗了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各个议题:《活佛转世》、《条条道路通拉萨》、《安居在西藏》、《藏医药的现代传奇》、《西藏财富故事》、《守护布达拉宫》、《守护香格里拉》、《行商八廓街》、《格萨尔王的传人》。目前,这些来自遥远西藏的影像正在德国“旅行”,在“‘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德国展”活动中受到人们的关注。

  2011年10月,王彦民和他的摄制组一行5人赴西藏拍摄采风。头三天经历了头疼、失眠、流鼻血等高原反应之后,已经有人无法适应,被迫返回内地。剩下的4个人则两人一组,分两路就不同的主题进行拍摄。他们马不停蹄地奔驰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大地上,每天只睡3个小时,不顾严重的高反和一直透支的体力,在短短十几天之内,两组人马拍回了所有需要的素材。

  西藏有着“绝美的风景”和“极端的环境”,普通游客上高原尚且是对体力的严峻考验,何况是带着脚本、背着沉重的器材追逐变幻莫测的光和影。拍摄中的艰苦不言而喻。第一次上那曲,他们每人都买了一个氧气袋,到了之后,果然需要吸氧。可是一个氧气袋只能提供大概一个小时左右的氧气供应,而拍摄有时需要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氧气用完了,怎么办?也就只能扛着。”在海拔5000米的那曲草原,摄像师孙照东为了拍好一组镜头,扛着机器追赶牦牛群,在高原上“玩命地跑”。最后镜头是完美了,可摄像师也累到天旋地转,几乎休克:“在地上躺了好一阵子才缓过来”。

  另一次在冈底斯山北麓的咸水湖色林错拍摄一组逐格镜头(电影镜头特殊的拍摄方法之一,即使用逐格马达,驱动摄影机一格一格的进行拍摄。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镜头。银幕效果是极大地加快了动作的速度。如荷花盏开、乌云滚动、日出日落、幼芽出土……把几天才能完成的动作,用几秒钟的时间展现在银幕上)。色林错风光如画,常常令摄影师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等摄制组终于拍到了满意的镜头时天色已晚。这时一直忙着拍摄的他们才发现一个车胎没气了,只好就着夜色换上备胎,冒险穿行在黑暗中的碎石路上。“要是再扎破一个胎,我们就回不去了。”王彦民回忆道。而那时,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寒的荒野之夜。

  经受过这些考验,王彦民说自己其实更加理解西藏人的性格和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真正的西藏人,那些农牧民,他们都非常淳朴。我们去他们家里拍摄的时候,主人每次都会给我们斟上满满的酥油茶,我们喝一口他们再斟上一点。吃饭的时候还会拿出咖哩牛肉饭等美食招待我们,如果不吃他们是会不高兴的。”西藏具有人情味浓厚的乡土社会的传统,在接人待物的礼节上十分讲究。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农奴制度的残酷和非人性。王彦民提到,他采访过的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就是从农奴制时代走过来的人,经历了西藏和平解放和后来的建设,个人命运发生了不可思议的转折。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时代”、“说起现在生活的美满热泪盈眶。”因为知道这样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夫妻两总是主动走到街上捡垃圾、碰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他们要上前制止。“那是因为以前的生活太恐怖,难以想象。我们在西藏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耸人听闻的人皮鼓、人骨做成的法器等等,都是以前经常有的。那时候奴隶主的观念匪夷所思,比如说人骨,会专门选用那些难产而死的妇女的大腿骨,而且据说妇女叫的越惨烈骨头就越有价值。”

  在西藏拍摄的半个月里,王彦民他们没敢洗澡,也滴酒未沾,因为“不洗澡没什么,万一病了就没法工作了”。回到北京之后,摄制组人人都嘴唇干裂、皮肤黝黑。尽管如此,他在回忆起第一次看到雪山的时候依然兴奋如初。大概也正是这样美丽得近乎神圣的风景,才吸引着人们难以遏制的向往和一往无前地为它付出。

(责编:团团)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