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过西藏民俗学者德门·德庆卓嘎从藏北当雄草原搜集的《盗侠歌》,其中写道:“我骑在马上无忧无虑,宝座上头人可曾享受;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蓝天下大地便是我家……”这位一直用藏文写作的民间文学家,以这首采自草原深处的“英雄主义宣言”而被汉文读者所熟知。
德门·德庆卓嘎是1934年生人,20世纪50年代成为最早到北京上学的藏族学生,曾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
过去,西藏人喜欢将名贵的动物皮镶在藏袍的袖口和领边,显得美观、气派。
一辈子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德庆卓嘎说:“民间文学是块宝藏,但它的价值一度被低估,很多人不懂得从民间文学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她告诉记者,西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1000多年,而这之前漫长的人类生活史是以口口相授的形式传至今天的。她在山南桑耶寺从事民间文学调查时发现,民间流传的很多故事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连创建桑耶寺时制作门板的木料是从哪里来的,大殿所用的石材又是从何处运来的,都有生动详细的记录。
她说,很多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民俗活动背后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原因。过去,西藏人喜欢将名贵的动物皮镶在藏袍的袖口和领边,显得美观、气派。其实,从民俗学的调查结果来看,藏袍镶边的初衷并非为了美观。那是因为吐蕃时期,西藏地区战事频繁,虎豹皮和狐狸皮象征着颁发给英雄的勋章挂在领口、肩头等。后来,发现把虎豹皮缝到衣边上更好,不但美观结实,而且不妨碍战士的行动。久而久之,就有了藏袍镶边的习俗。
现在,德庆卓嘎老人对研究西藏民间肢体语言产生了很大兴趣。她说,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西藏人有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劳动人民为了方便劳作和散发体热,有在干活或赶路时脱下右臂袖套的习俗。但当看到尊贵之人走近时,必须把右袖套搭在左肩,放下发瓣顺到肩头,手掌撑开向上举起,低头退到一侧,面带笑意停在路边以示崇敬。一般俗人在礼佛朝觐之时,也必须放下发辫,双目低垂,虔诚发愿。
在西藏阿里的扎达等地,只要是季节对头,每当有远方的骑士经过村庄边的农田,地里劳作的女孩必会摘一朵美丽的鲜花默默地插到骑士的马靴里,以示祝福。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