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医生叶如陵:普通人能为时代做些事
“老西藏精神”系列访谈五
“舍与得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舍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叶如陵
建党90周年大会叶如陵作为优秀党员代表受到表彰
这是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充满智慧的时代,这是充满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前方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正奔向天堂,又或者南辕北辙。”
狄更斯的断言似乎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实际上,无论好与坏,一个时代都在拷问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智慧还是愚昧、信仰还是怀疑、光明或者黑暗、希望抑或失望,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确定的性质,而是一种倾向,就像一个向量。能控制它方向的是每一个拥有选择权的人。
叶如陵,1940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64年从南京医学院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1969年毛泽东、周恩来号召青年人为偏远地区服务,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单纯的叶如陵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且选择了最艰苦的西藏,积极投身时代的大潮。他对当时还在交往中的妻子说:“我要去西藏,如果你不愿意去,那我们只能分手。”妻子也同样坚定:“你到哪儿我就到哪儿,我跟你去西藏。”
叶如陵一行六人初到昌都马查拉煤矿
这样一个选择,改变了叶如陵夫妇的一生。
1970年,叶如陵等一行六位医务人员被安排到西藏昌都区的马查拉煤矿,受命建立医务所。那是西藏东北边境上的山区,海拔5200米,“往北翻过山就是青海玉树,方圆百里之内没有人烟。只有夏天牧民会把牦牛赶到山上来。”除了高原反应和种种不适,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让人仿佛置身孤岛。“那时候,一个月下山一趟,从山下把一个月前的报纸拉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