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币奇趣大观 
刘原   发布时间:2010-10-25 15:11:00   来源:西藏民俗

  贝壳、盐巴、酥油、哈达、核桃充当货币

  世界上各个民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民族特性等诸多因素,便形成了各种各样有趣的货币形态,有的用矿物、有的用动物、有的用食物、有的用工具……真是千奇百怪。

  历史上藏民族在货币形态上独具特点。在没有出现金属币之前,曾用贝壳、盐巴、酥油、哈达、核桃等物作为支付手段,这显然是因地制宜形成的货币制度。即使出现了金属货币之后,由于交通不便,地广从稀因素,在不同地区仍然保留着上述交换形式。

  自吐蕃以后,史料中多次提到使用金银的记载,但都是银锭和金块,这仍然是一种准货币形态,因为它仍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不便,而无法满足大众的流通需要。到了16世纪中叶,西藏才正式使用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金属货币——章噶。

  货币靠进口

  据史料记载,元明两朝对西藏地方政府的财政资助很大,而支付形式多为黄金和银锭,加上西藏和内地的大宗贸易换得的银锭,这些都是大额货币,小额贸易无法流通,人总不能拿一锭银子去买一坨茶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日益发育膨胀,以物易物和大额货币(金银锭)都无法适应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一种面额小、携带方便又规范、实用面值的流通货币就成为十分必要,但当时西藏还不具备铸币技术,而铸币历史早于西藏的邻国尼泊尔,当时已流通一种加德满都第五代国王所铸的银币,西藏称为章噶。这种银币系手工制造,大小、轻重、厚薄均不一致,每枚重4.8-5.5克,直径25-28毫米,厚1.2-1.3毫米。当时这种尼造银币通过边境贸易已经流入西藏,西藏方面也觉得这种钱币使用起来方便,西藏地方政府便决定正式进口这种银币在全藏流通,于是和尼泊尔加德满都第五代国王缔结了一项条约,西藏大量进口尼泊尔的银币,其支付方式是西藏用同等重量的纹银,换取同等重量的银币,当时没有规定支付铸造工本费,就是这一疏忽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尼泊尔为西藏铸造的银币,其图案是尼泊尔的传统图案,文字是尼文,年号是尼泊尔当政者的年号,没有任何藏文标志,所以说这是标准的进口外国钱币。这种进口钱币,自公元十六世纪中叶在西藏流通,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五十代末,共约四百年。

  俗话说:亏本的生意谁做!尼泊尔铸币商为西藏铸造的银币,因没有工本费,便靠掺铜来赚钱,最多掺铜率竟达到了50%以上,钱币的颜色从银白色变成了暗青色,银币变成了合金币,这给西藏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引起西藏民众的不满,这为后来发生的两次尼藏战争埋下了火种。有关史料见《西藏通史》。

  无字币

  众所周知,除人类早期使用的贝币,或约定俗成的替代物货币,如矿物、动物、食物、工具等,不可能有文字外,货币都是有文字的。如年号、面值、发行单位等等。而西藏发行的第一枚银币(章噶),却没有上述任何标志性的文字,只有八个类似梵文字字形状物作为装饰图案,填满在八个不规则的成五角形框中,中间有一个小圆,小圆中有一八齿轮,可能代表法轮、外边廓有一大圆,大圆外有一圈不规则的小点,可能代表串珠。大小、厚薄、重量,都与尼造章噶相近,大概是仿照尼币制造的。这枚西藏自己造的第一枚银币,因为没有年号,固难以考证它的年代。这枚无字币年代久远,而且系手工铸造,发行量不会大,目前存世量更为稀少,于是便成为钱币收藏空追逐的目标。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