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这个谜
胡东成   发布时间:2010-09-15 13:53:00   来源:原载于《供电企业管理》

  如果说到其它风景圣地更多是饱眼福,那么来西藏更多的是饱“心”福。藏传佛教、藏文化、藏民所构成的藏学博大精深,不像内地某些风情文化,几眼功夫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走近西藏,立刻感受到“西藏是一块净土”远远超出了那里未被污染的雪域高原、牧场河流,那方圣洁的神灵,更让人领悟到藏传佛教的神奇魅力。

  在西藏变迁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多次政教合一,政教分离的重大颠簸,分分合合、跌跌撞撞中,给藏民留下过一些积怨和伤痛,唯有藏传佛教造化下的功德永存。在居住极度分散的藏民中,不知道本地活佛的人极少。

  然而,他们对松赞干布的广为人知和普遍认同感完全出乎我们意料。我在与有关人士交谈中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能讲出松赞干布的很多功德和动人故事:他继位后力挽狂澜,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并先后降服周围的苏毗、多弥、白兰、党项、羊同等部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吐蕃王朝;迁都拉萨并建造布达拉宫,把西藏划为六大行政区域,巩固了西藏政权;推广佛教,创制文字,统一度量衡制度;与唐王朝和尼泊尔联姻,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积极谋求与唐王朝和周边建立密切的关系,实现长久和好,并建成大、小昭寺;从唐王朝引进建筑、造酒碾磨、纸墨生产技术,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讲学,鼓励众民开垦荒地,保护水利资源,开山修路以促进贸易;为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佛教、医药等送来无穷福音。在藏民心目中,松赞干布不仅被视为观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


幸福的一家子(摄影:旺久多吉)

  藏族是不易健忘的少数民族。他们对功德的造化往往非常苛刻,用较长时间考量,而一旦认同了修炼极致的功德,就铭刻到整个血统里,固有的记忆如同雪域高原谷底的冰川,不会因岁月长河中的几丝阳光而风化,想磨灭都是徒劳的。

  去西藏的人,理由有很多,各自不同,有为风景,有为写作,有为绘画,有为音乐,也有为了丰富人生的阅历。西藏的风土人情就像陈年老酒,需要慢慢酿造,又需要慢慢品味,才会品尝到其中的醇香。

  有些内地人说,藏民不开化、缺乏竞争意识。其实不然,在很多事情上,藏民的开明度、竞争意识比内地人还源远流长,在藏民区一眼就可看到两种颜色的帐篷,黑色帐篷里是家产,白色帐篷里是情窦初开的女孩的标识。想求婚的男孩,一个个必须在白色帐篷外展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只有得到了女孩的赏识和点头后,才允许进帐篷进入实质性的接触。这种颇有创意、充满竞争意味的风俗,比内地择偶靠媒人、对歌传情要超前得多。

  西藏的魅力如同那句“扎西德勒”,饱含着吉祥如意、您好、谢谢、祝您快乐等很多寓意,诸多一言难尽的迷,需要彼此细细去心领神会。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存在和延续,自然有其颠扑不破的原由,既然本民族普遍认可和爱戴适合本土的文化,旁人随意贬低则是一种肤浅,一厢情愿地改变它更是一种糟糕的事情。每天能喝酥油茶、能到广袤的草原晒晒太阳、能有牛羊相伴、能有寺庙拜佛、能尊重祖宗风俗、能有藏家儿女一起边干边歌边舞,是藏民“幸福指数”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我们有这样一个极不愿意以牺牲自己信仰和个性来换取物欲满足的藏族同胞,实乃是中华民族的福气。倘若失去这道坚守圣洁的独特风景,何以谈得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和而不同”、容纳百川的多民族国家?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中外友人争相踏上这块神奇的净土呢?

 

(责编:阿菌)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