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组织制度 > 政教合一

尼众寺院的生活和经济状况

尼玛娜姆   发布时间:2009-06-30 10:45:00   来源:西藏文化网

  尼众的个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95%以上的尼众都由各自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供给糌粑、面粉、酥油、土豆、蔬菜等。尼众身着的僧服与喇嘛寺院的僧伽服相同,都是用紫红色面料作外袈裟,以淡黄色薄布料、大绸料作内衣,不得穿裤子,也不得穿有金缎的上衣(有金缎则表示有一定学历)。尼僧的个人生活标准依各自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高低,但条件再好也不得过高享受。另一种是约5%的尼众,没有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供养,以及年迈无人供养者,则由寺院的集体经费中开支。这部分尼众的生活,只有糌粑、面粉能基本保证,酥油、白糖、蔬菜等就很少很少了。尼众的生活是各自管理的,不像喇嘛寺院那样经常集体进餐,寺院供茶、肉粥、面条等,个人也可吃牛、羊肉。

  尼寺院的经济情况与喇嘛寺差别很大。大部分尼寺地处高山峻岭中,远离城市,远离村寨,平均海拔都在3600米以上,不易得到广大信徒的香火布施,群众家里有红白喜事也难以上高山去请尼僧来念经、超度、祝福、消灾。加上普遍认为尼僧主要是修炼自身,求得超度,所以一般也不找尼僧做法事。因为尼僧没有高学位,尼寺也就得不到像喇嘛寺一样的社会地位和认可,没有社会布施的财源收入(扎巴、喇嘛则有一定津贴)。更主要的是尼寺没有自己的土地、牛羊、佃户,也没有固定的大施主。有的尼寺院也有些牛、羊、猪、鸡等,但都是居士们放生在寺内的,不能杀,不能卖,只能让它们自然死亡。尼寺要靠尼众家庭对寺院的义务供养,比如凡是新入寺的尼僧,其家庭必须给寺院布施钱、粮,根据各家条件,多少不限,但最起码要为全寺尼众开一顿饭,每个尼僧至少2元钱,寺主、住持还要多些,每年的佛日也要给寺院布施一点。另外,每年秋季,大多数尼寺都通过“化缘”为寺院乞得钱粮作为公共开支。出家人可为“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法身”,“下乞俗人之食,以养色身”。化缘,就是三五人结伴,到城市、农村、牧场去“化”,坐在路边、村口念经,挨家挨户去乞钱物。按藏族地区的信仰和习俗,遇有化缘,没有一家不给的,只是多少不一而已,所以每年一次的化缘则是尼寺的主要经济来源了。这部分公共财物主要用于供养无家的、年迈的尼僧生活和尼寺每年一两次大型法事诵经时的开支。

  一般来说,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地方的尼寺,经济状况比之交通方便、人口较多的地方的尼寺要差很多,而拉萨等城市里的尼寺,情况就更好得多。

(责编:顾钰)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