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兴佛期间,佛教的发展引起了吐蕃本土宗教——苯教的警觉,苯教徒开始努力翻译和大力编写苯教经典。扶持苯教的贵族也相应地开始做出反应,加大对苯教的扶持。他们竭力保持苯教的优势地位。赤松德赞也对苯教保持了安抚的姿态,延请象雄地区香日乌仅等几位有名的苯教首领,让他们同住在桑耶寺里。但不久还是爆发了佛苯之间的冲突。
相传苯教徒在寺内举行祭祀仪式时,宰杀了很多牲畜,成为冲突的导火线。佛教徒根据寺院内不许杀生的佛教规定,向苯教徒提出强烈的抗议,向赤松德赞建议废除苯教。扬言如果不废除苯教,所有印度僧人将离开吐蕃,返回印度。理由是寺无二教,二教不能并立。
据说赤松德赞为了处理纠纷,于公元785年,在敦喀尔地方召开了二教辩论会。佛教参与者以寂护、莲花生、无垢友等人为首,苯教参与者以香日乌仅、塘纳苯波、黎希达仍为首,由赤松德赞裁判两教优劣。最后,赤松德赞裁判佛教优于苯教,下令苯教徒或者弃苯归佛或者弃苯归俗。如不弃苯就驱逐出境,辩论以苯教惨败而告终。
乘此威势,赤松德赞采取了一系列奉佛行动和措施。如亲自和贵族大臣们在神前发誓,永不背叛佛教。下令吐蕃全区臣民一律尊奉佛教。为每位赞普子孙、贵族子弟选择一位僧人为师,令他们攻读佛书。将佛教僧人分别等级,按期提供粮食、肉类、酥油、衣着、纸墨等一切必需品。拨给桑耶寺属民200户,为寺院提供日常所需人力物力。选任可靠僧人为“却伦”,把他的地位提高到“大伦”之上。有资料说,一些苯教徒将佛经改头换面变成苯教经典,赤松德赞闻之大怒,下令改佛经为苯经者一律处死。从此,苯教失去了吐蕃“国教”地位,佛教取而代之。
赤松德赞下达兴佛废苯命令之后,苯教失去了统治地位,不少苯教徒遵命弃苯。苯教虽然横遭沉重打击,但并未灭绝。另有苯教徒转入地下活动,得到一部分实力贵族的暗中支持,佛本斗争只是暂时隐蔽起来。后来发生的灭佛事件和朗达玛被弑事件就是佛苯斗争的公开化和激烈化。苯教在民间的影响已然深厚,在后弘期,佛教再次遇到苯教的同化。
(责编:顾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