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噶举派

噶举派简介

   发布时间:2011-04-25 11:14:00   来源:西藏知识干部读本

  噶举派也是公元11——12世纪藏传佛教后弘期发展起来的。“噶举”是教谕或教传之意。“噶”在藏语中有口授之意。“举”在藏语中有传承之意,这一派以师徒相承,口语传授,耳听心会,显密结合,所以称为“噶举派”。相传此派的祖师玛尔巴、米拉日巴和林热巴等人在修法时,穿白色僧衣(一说该派寺院墙上涂有白色),故俗称“白教”。

  噶举派的支系繁多,一开始就有两大传承系统:一个称香巴噶举,一个称塔布噶举。

  香巴噶举的创始人名穹布奈觉(一作琼波南交),系前藏尼木热芒人,家族属穹布。幼年时学过苯教教法,后又学习宁玛派的大圆满教法。此后,携带着许多黄金至尼婆罗(今尼泊尔),在班智达巴苏玛底尊前学习教法,并求得灌顶和续部修法约50种。后赴印度,依止那烂陀寺金刚座主受沙弥戒,广学各种教法和佛教经典。在印度期间,他曾拜百余人为师,广学教法,其中随从大空行尼古玛和苏喀齐蒂两位师母学习《拙火》等六法教授,又从弥勒巴修习大手印。他前半生走遍了尼泊尔、印度的各大佛教圣地,遍访名师,学得许多精深的密法。返藏后,拜噶举派的朗日塘巴为师受比丘戒。此后,他广建寺院,招收徒众,传法布道,其中在后藏的香巴地区建有108座寺院,接纳徒众数万人。从此,他的传承法嗣称为香巴噶举,兴盛期持续约400年。

  塔布噶举的创始人塔布拉杰,是玛尔巴弟子米拉日巴的徒弟。玛尔巴(1012—1097)幼年时,随从卓弥译师等人学习梵文及佛经。成年后,曾3次赴印度,4次赴尼婆罗,随从许多大师学习佛法。返藏后,定居于洛扎卓窝隆,收徒讲经,培养了许多弟子。他一生未出家受戒,佛学成就巨大,翻译了许多佛学经典,被称为西藏的大译师之一。

  米拉日巴(1040一1123)是玛尔巴的第四大高徒,出生在后藏贡塘,族姓称为琼波,米拉是其族姓的别名。其父经商致富,米拉日巴7岁时,父亲去世,年轻的寡母和他兄妹两人受到伯父的迫害,他家全部财产被霸占。母亲为报仇伸冤,遂派儿子出远门学习咒术。米拉日巴牢记母亲的嘱咐,到藏绒地方学会苯教咒术,报了冤仇,泄了母恨。但米拉日巴再也不敢重返故里。为了弃恶从善,以消罪孽,他决心改信佛教。始从宁玛派的一位僧人学习大圆满法。后于1078年投到佛教大译师玛尔巴的门下,学习佛法数年,最后得到玛尔巴之全部教法,遂潜入深山继续修习。得到成果后,便收徒传法,他以唱歌的方式传教,提倡静坐、苦修,反对空谈。他的《道歌集》在藏族群众中流传甚广,对后世藏族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塔布拉杰(179—1153)是米拉日巴的弟子,本名索南仁钦,属尼氏家庭。幼年习医,以医道、医理而闻名藏区,故人们尊称他为“拉杰”(意为神医)。20多岁时,子女和妻子相继去世,遂悲伤厌世而遁入佛门。最初是噶当派的门徒,后来从米拉日巴学法。他继承了玛尔巴和米拉日巴一派的噶举传承,并将噶当派的教法和玛尔巴、米拉日巴的密法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创立了塔布噶举。他的门徒众多,有4个人在前后藏建寺收徒,形成了4大支系,其中帕竹支系又分出8个小支系,构成塔布噶举的“四大八小”,“四大”即为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八小”即为止贡巴、达垅巴、主巴、雅桑巴、卓浦巴、修赛巴、耶巴、玛尔仓巴。噶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继帕竹噶举之后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同时也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采取活佛转世制度的教派,主寺为楚布寺。噶举派最主要的教法是“大手印法”。大手印的梵文音译为“嘛哈穆德拉乌巴达萨”,意译为“大手印口授”。噶举派十分重视真实言教,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注重修身。噶举派最主要的特点,是要求修炼者把人在生活中不如意的苦恼、孽冤,当作修法的“助缘”,提倡人们在逆境中忍受和顺从,得到磨炼,以利于提高修炼的层次。

(责编:鹤喆)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