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波噶举 达波拉杰(1079-1153年)是达波噶举的创始人。“达波”一词是西藏南部的某一地名,也是达波拉杰在宗教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地方;而“拉杰”一词则是当地人对医生的尊称。因为达波拉杰青年时代行医,并小有名气。人们就喜欢称其为达波医生或达波拉杰,久而久之,这一名称就变为他的尊号。达波拉杰名称很多,如本名叫尼瓦贡噶,又称索南仁青,后来因常住岗波寺传法,又名岗波巴。
达波拉杰在他26岁那年便出家受戒,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他先在来自玛域的堪布罗丹等高僧前学习胜乐金刚密法以及毗奈耶(律藏)等佛法,后去彭域师从嘉宇瓦等大师,系统学习阿底峡大师的教法传承即噶当派教法,在教法理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至此,他又深感坐禅修炼的重要性,并借助父母的资助在一个叫萨尔卡寺的附近建造了一座简易小禅房,开始闭关修行。达波拉杰就靠这一硬性的修炼方式感悟密法要义,并获得成功。达波拉杰在32岁时才打听到米拉日巴大师的德誉,遂生敬仰之心,并立即前往西藏的西部去拜见米拉日巴大师。当米拉日巴大师见到达波拉杰后,发现此人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遂将自己掌握的全部教法秘诀传授给他。达波拉杰仅用13个月的时间,就把米拉日巴大师传授的所有深奥密法完全融会贯通。
之后,达波拉杰遵照米拉日巴大师的教诲安排,返回前藏静修,3年后又依照米拉日巴大师的嘱托,遍往西藏各深山峡谷的静修处专心修炼,开始走向创立达波噶举的神圣之路。达波拉杰于1121年在达拉岗波(今达波地区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创建了一座寺院,取名为岗波寺。从此,达波拉杰就以岗波寺为据点传授自己掌握和感受的教法,并培养众多弟子,从而创立了达波噶举,岗波寺成为该派的祖寺。达波拉杰结合噶当派的道次第法和米拉日巴的大手印教授而撰写的《道次第解脱道庄严论》,成为达波噶举的必修课,所以后世学者讲达波噶举里融合着噶当派和噶举教法,这也可称得上是达波噶举的一大特色。
达波拉杰在岗波寺主持宗教事务长达30年左右,于1150年将寺院住持职位让给自己的侄子贡巴·次成宁布(1116-1169年),此人也是达波噶举的主要继承者。由于达波拉杰家族后来都依附于岗波寺居住生活,所以岗波寺的寺主一直由这一家族的后裔继承。据说贡巴·次成宁布去世后,寺主继承者开始实行转世制度,从而达波噶举也被列为在藏族聚居区实行转世活佛制度较早的一派。
达波拉杰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建造了岗波寺和创立了达波噶举,还在于他培养了4名著名的弟子:都松钦巴、向蔡巴·尊珠札、达玛旺久和帕木竹巴。这4名大弟子分别在前、后藏等地建寺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达波噶举四大支系,从此达波噶举或噶举派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四大支系分别为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拔绒噶举和蔡巴噶举。
噶举派作为藏传佛教宗派中支系最多的重要宗派,拥有众多的寺院和僧侣。目前,噶举派寺院遍及整个藏族聚居区。从时间上看,噶举派寺院的正式建立与宁玛派寺院相比,大约晚300多年。因为噶举派的寺院是随着该宗派的形成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具体时间在藏传佛教“后弘期”内由达波拉杰于1121年创建岗布寺为开端。之后,随着噶举派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由于噶举派内部的分支派别不断产生,致使噶举派寺院遍及整个藏族聚居区,诸如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聚居区均有数量不等的噶举派寺院。根据最新资料,目前我国藏族聚居区共有366座噶举派寺院,数量上排在格鲁派和宁玛派之后而居第3位。从地区的分布情况来看,西藏自治区为最多,共有217座噶举派寺院;其次为青海省,共有101座寺院;第三为四川省,有43座寺院;云南省有5座寺院。
(责编:鹤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