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宗教艺术

西藏石刻:顽石上的庄严 佛陀千年不变的智慧与慈悲

   发布时间:2013-08-21 16:14:00   来源:中国国学网

  石窟造像

  石窟造像在西藏为数不多,拉萨的查拉路莆是惟一一座保存石刻作品的石窟。石窟寺为吐蕃时期修建,但其中的造像是随后陆续雕刻而成的。

  造像主要分布于中心柱四周和窟壁,题材取自于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等宗教人士和赞普、王公大臣等俗纪人物,后者包括松赞干布和著名大臣禄东赞的造像。这些造像形制相对较小,风格名异,均上色敷金。早期造型具有比较浓厚的印度风味,菩萨多裸露上身,高发髻,披帛,下身穿着贴体紧身裙裤,佩带耳环、项链、手镯等饰物。

  新发现的岗巴县乃甲却木石窟、拉孜县拉孜石窟、达孜县扎耶拉孜石窟、达孜县扎耶巴石窟,是继拉萨查拉路莆石窟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乃甲却木石窟平面呈方形,四壁浮雕共33尊,别有狮、象、马、孔雀、莲花等瑞兽和花草的浮雕。拉孜石窟平面亦呈方形,后壁浮雕是如来五佛的造像。扎耶巴石窟平面呈“D”字形,前中心柱下刻有数尊动物头像。以上3处石窟造像笔触大气,刀工洗练,风格古朴,其诞生年代皆为吐蕃时期。这一发现扩大了我国石窟寺的分布区域,丰富了西藏石窟的内容和形制,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西藏境内的石窟主要有:拉萨的查拉路莆;拉孜县的拉孜;达孜县的扎耶巴;日土县的丁穹拉康;札达县的皮央--东嘎;岗巴县的乃甲却木石窟;曲松县的洛村、拉日石窟等窟群。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在西藏的石刻作品中较为流行,其显著的特点是作品均雕刻在巨大的山体或峭壁上。作品以浅雕和线刻为主,很少有圆雕、半圆雕或高浮雕作品。

  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宫西南侧的药王山摩崖石刻是西藏现存摩崖石刻中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也最为著名的同类石刻作品。

  从吐蕃时期开始,就在药王山西麓长达近2公里的山崖上,雕满了各种各样的石刻造像,远远望去,俨然是一座天然的露天摩崖石刻博物馆,气势十分壮观。

  这些石刻的造像大小不等,小至数厘米,大至数米,错落分布其间。造像取材广泛,既有佛国世界的诸佛菩萨、弟子、护法等各种神灵,也有高僧大德、教派传人等大量的历史人物。

  与寺院中的雕塑相比,这些造像尽管在造型、手印、姿态等方面遵循了佛教经典和仪轨的传统,但创作相对比较自由,打破了佛教石刻造像长期以来的机械和单调,清新自然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品粗犷、朴实、简练,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赤黄绿青蓝紫等不同色彩的涂描和周围飘逸的经幡相映衬,为这些造像增添了强烈的神秘气息。

  山脚下接踵而至的朝圣者和偶尔传来的民间云游艺人的雕刻声,将整个石刻造像还原到凝重的文化氛围之中。

  西藏境内的摩崖石刻主要有:仁达摩崖石刻--吐蕃时期藏传佛教石刻造像之一;聂拉木尼文摩崖石刻--刻铭为尼泊尔文字,均系阴刻横书;洛扎摩崖石刻--共有两处;第穆萨摩崖石刻--坐落于工布的第穆萨,保存完好;青瓦达孜山摩崖石刻--西藏地方古代摩崖石刻造像;药王山摩崖石刻--西藏地区著名的古代摩崖石刻造像;昌都摩崖石刻--西藏古代摩崖石刻造像。

(责编:翟新颖)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