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宗教艺术

藏区最早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

根秋多吉   发布时间:2013-06-21 09:55:00   来源:中国西藏

  在古塔北方不远的崖壁上,有两个并列的线刻佛龛。虽然略有剥蚀,但大体保存完好,左面一龛雕刻的是释迦牟尼佛坐于双狮座上说法(双手作转法轮印)的情景。左右各有一尊交脚坐的菩萨。右上方,有三身闻法比丘像,双手合十,倾心听法,右下方及下方还有前来闻法的三头狮子,山羊、马等动物。整个画面显示了佛法无边。普度一切有灵的佛教教义。温教授认为,这在全国也很罕见。

  右面的一龛,是一尊释迦牟尼佛立像,左手托宝瓶,瓶上出三叶,象征“三宝”。右手下伸,掌心向外,作“与愿印”,表示使人们的祈愿获得成功。用三宝瓶象征“ 三宝”( 佛、法、僧)的作法。温教授说:“在洛阳龙门石窟火烧洞窟门上,就有这种图形,是北魏晚期(公元6世纪初叶)释迦牟尼佛立像。在龙门石窟盛唐时代(唐玄宗时代)也有大量此类造像。根据敦煌石窟的壁画题证可知,这种释迦立像,往往被当成‘瑞像’加以崇拜,最有名的是‘于阗国瑞像’。佛教徒们相信,‘瑞像’可以由甲地,‘飞’到乙地。勒巴沟的这尊瑞像,也许是由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飞来的吧!”

  温教授指出,上述两龛佛像的面相丰满,有盛唐气势。和内地造像不同的是,佛的高肉髻之上,又增加了一个葫芦形的宝严。

  勒巴沟石刻的吐蕃男士头饰
勒巴沟石刻的吐蕃男士头饰

  特别引起温教授关注的是两龛造像右侧的供养人,上排三人,下排一个。上排第一人是男性,头戴吐蕃特有的有护耳的“筒状头曩”,身穿大翻领长袍,青海都兰县出土木棺画上的吐蕃人形象,也是这种打扮。他面露祈盼的表情,双手托一个有盖的宝罐。在把宝物奉献给释迦牟尼佛;他的身后,是一位翻领吐蕃装妇女,面相丰满,额前簪花(牡丹花),双手持莲花供养,她的身后是一个丫髻持花的儿童。在男性供养人身前下侧,有一位比丘胡跪,头顶上有葫芦形宝严,双手举着豆形的有柄香炉,昂首仰望着佛像。很生动,供养人的画面表现了一家三口人及其家僧共同拜佛的生动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头上簪花的妇女,她是汉族人?还是藏女染上了唐风?

  著名的《簪花仕女图》,表现的就是盛唐时代妇女髪上簪花的习俗。供养人中这位簪花的妇女,也可能是汉族贵妇嫁给了吐蕃的贵族。这是一幅藏汉团结、友好,甚至联姻的历史画卷。温教授还推测说,这也许是康巴妇女头顶宝珠装饰的来源吧!

  关于上述两个佛龛的年代,温教授判断是盛唐时代,约公元8 世纪上半叶(大体上是唐玄宗时代)之作,从而可以确认:这是整个藏区现存最早的摩崖佛教造像,意义重大。温教授解释说:我的老师,中国考古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宿白教授早年考察拉萨药王山石窟(有中心塔柱)时,指出该窟造于吐蕃前期,但可惜造像毁坏严重,已面目全非了!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