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须弥福寿之庙
北京香山宗镜大昭之庙遗存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世班禅得知乾隆皇帝要举行七十大寿庆典的消息,主动请求进京参加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庆典,并委托挚友章嘉呼图克图必多吉向乾隆皇帝奏报:“班禅额尔德尼欲来京朝觐大皇帝”。乾隆皇帝得知后十分高兴,立即下令:“过两年,朕七十万寿,请他到热河相见。”
乾隆皇帝考虑到承德、北京气候较西藏炎热,为了给六世班禅大师避暑,特下谕旨在承德修建须弥福寿之庙;在北京西郊香山静宜园修建班禅行宫——宗镜大昭之庙。北京西黄寺为班禅冬季驻锡之地,香山的宗镜大昭之庙为班禅夏季驻锡之地,世人皆又称“班禅行宫”。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是仿效六世班禅在西藏日喀则住所扎什伦布寺形制而建,占地近六十亩。“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译:“扎什”,意为“福寿吉祥”,“伦布”是须弥山:“须弥福寿”意为“吉祥的山”。
香山宗镜大昭之庙与承德须弥福寿之庙是出于同一目的,是同时建于异地的姊妹建筑。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嘉奖班禅远道来给皇帝祝寿倾心内附之诚意;二是为了显示“我中华之兴黄教也”。
香山宗镜大昭之庙与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不同之处是:须弥福寿之庙红台在前、白台在后,布局与西藏扎什伦布寺相似。而香山昭庙设计布局则以佛教时轮金刚曼荼罗坛城为设计参考,殿宇名称也基本相同,如红台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四智殿,其前面白台清净法智则出于时轮金刚坛城的第二层语觉悟坛城特性之“清净”的特质,取名宗镜大昭之庙亦含有与西藏大昭寺相似的含义,公元7世纪大昭寺的修建中首先应用了曼荼罗艺术。
宗镜大昭之庙坐落于香山静宜园别垣中部山麓,原为皇家鹿苑,鹿苑本仙区。昭庙主要建筑包括由方河、石桥、清净法智殿、三门琉璃坊、大白台、井字形重檐碑亭、大红台、都罡正殿、七层万寿琉璃塔组成,是一座藏汉混样式的大型喇嘛庙;占地9100平方米,原建筑约15330平方米。庙宇四周古松环围,西靠青山,东临绿水,北南翠壑流清;其建筑群坐西向东,由低到高,建筑布局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昭庙门东向,穿过月河上石桥,迎面高台为一座四柱三间七楼,长二十七米五彩三门琉璃牌楼,汉白玉石基座和券门,琉璃砖瓦的枋柱和枋顶,雕刻着彩色龙纹图案。琉璃牌坊在昭庙前的石台上,由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而成,显得庄严华美。牌坊上题“法源演庆”、“慧照腾辉”等匾额。其后由大白台、清净法智殿、井字形重檐御碑亭、大红台、都罡正殿、七层万寿琉璃塔组成。
庙之西端妙观察智殿后岗上,建有一座八角琉璃万寿塔,塔顶覆以黄琉璃瓦,结构玲珑,色调古雅,台基为汉白玉雕刻成,上装石栏杆,南北各设踏步。塔身为八角形,由绿琉璃砖砌成,饰以精致的佛龛。整座佛塔结构精美,色调绚丽华美。佛塔矗立在翠绿山谷之中,在蓝天白云古松的衬托下,宛似佛国图画。
宗镜大昭之庙凝聚着藏汉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特色,充分昭示着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艺术成就,尽现出气魄恢宏的皇家气派,堪称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咸丰十年(1860)九月初五、初六日(10月18日、19日),昭庙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责编:鹤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