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宗教艺术

[唐卡]青海玉树州歇格村的藏娘唐卡艺术

唐仲山   发布时间:2010-07-30 14:29:00   来源:青海日报

  一、相关背景

  藏娘地区地处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以北,沿通天河北上约120公里处。藏娘地区历史上被称之“佐年”,称为“佐年德哇”,有八个部落:多同、格松达玛、叶达、次嘎、仲欠、直格、尕达、歇格。现行政划分为歇格村,隶属仲达乡,下辖七个社。除原直格部落聚居区划分给称多县外,其他部落以其名命为社名。

  该村有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名为桑周寺。距今有近一千年历史,现常住僧人20多人。而该寺所拥有的藏娘古塔则为藏区负有盛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其声名远播印度、尼泊尔、蒙古等地。

  藏娘佛塔及桑周寺位于青海南部玉树县仲达乡,通天河南岸。前身是一座苯教古刹,名为“仁真敖赛寺”。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为“藏娘佛塔?盛德山”,于北宋天圣七年(公元1030年)建成,藏传佛教界公认藏娘佛塔是藏传佛教佛塔的精华,它与尼泊尔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为世界著名的三座藏传佛教佛塔。藏娘佛塔及桑周寺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独具特色的古建筑,为国务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30年)将藏娘周围的本教仁真敖赛寺、巴钦班觉寺、巴格达宗寺合三为一,在藏娘佛塔脚下创建了桑周寺,有殿堂、佛堂、佛塔、僧舍等建筑物数十间、座,现存有大、小经堂及护法殿、僧舍等古建筑物,墙面涂有萨迎派寺院特有的竖向黑白相间条带。

  该地区的村落自北向南沿通天河分布于两岸,传统上的八个自然村之间都有距离不等的路程。较远的村落间距源于游牧生活对牧场的需求。桑周寺和藏娘塔是佐年地区的中心宗教场所。寺院由所属自然村村民供养。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民间工艺制作传统。尤其是陶器工艺、雕塑工艺、绘画工艺、金银加工技艺的传承,其村落分布特征尤为明显。

  陶匠主要集中在尕达社所在的地区,因该地区产有一种粘性极好的陶土。该村艺人依靠这一资源,世代传承着制陶工艺,且声名远扬。所生产的陶质器具,既有日常实用型的,也有宗教器物型的,还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日常实用的主要有锅碗瓢盆,壶罐碟盏等等;宗教器物主要有陶质佛像、擦擦、酥油灯、酥油壶、煨桑炉等等。形制既有质朴凝重的,也有精巧灵动的。这些当地人看似平常的器物,带给外人的却是一种古朴而厚重的感受。

  二、藏娘唐卡的起源

  因藏娘塔的盛名,佐年地区的唐卡艺术被称之为藏娘唐卡艺术。藏娘唐卡艺人零散分布在各社。依照藏娘塔的传说来看,该地民间成规模的绘画艺术流传已有近千年历史。这里的画匠主要以画藏传佛教为题材的作品为主,兼顾为民居及寺院的油漆彩绘。很多村民家中都收藏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古旧唐卡。因唐卡的绘制年代距今几十年至几百年不等,故唐卡的色彩、质地、主题与风格,带给看惯现代唐卡的人的却是一种震撼与诱惑。古唐卡采用天然矿物颜料,所以色彩经久不变;主题与画风相对现代唐卡绘画似乎少了规范和拘束,因此生活气息浓郁,又显得鲜活而富有情趣。

  藏娘唐卡的绘画技艺基本上是家族内传承,传承脉络较为单一、清晰。唐卡技艺的传承主要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有些艺人世家尚保留有部分珍贵的唐卡草图,这些草图是艺人在创作唐卡时利用剩余的布头碎料绘制的,尺度不一。由于历史悠久布色灰暗,有些素描图谱已经模糊不清,但仍然能够看得出图案中流畅的线条和人物鲜活的神态。这些图谱连同家庭珍藏的旧唐卡,都成为艺人们学习和绘画的蓝本,在很大意义上为保持和传承技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藏娘唐卡除了手绘技艺外,还有一种手绘兼木刻套版印刷的工艺。这种技艺通常引用在有大量重复构图的壁画或唐卡绘制中。这是受历史上当地的刻印佛经工艺影响的结果。从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木刻印版来看,这些木刻印版都为阳刻,其线条流畅、工艺娴熟,就藏娘唐卡艺术而言,既是一种传统工艺,也是一种传承手段。

  藏娘塔腹内环廊所保存的壁画当属现存最早的藏娘壁画之典范。塔内壁四周佛画连绵,在微弱的灯光下仍然光彩夺目,鲜活灵动。壁画线条洗练,构图疏朗,主题鲜明,实为艺术精品。其具体绘制年代不详。

  历史上藏娘佛画工艺采用购自于西藏的矿物和植物颜料,其所需的胶类通常是由动物皮胶或骨胶。颜料及辅料的加工及使用都有其独特的工艺,但由于近代以来藏娘唐卡的需求量和艺人外出机遇的减少,纯正矿物颜料的使用也随之减少。加上化工颜料色彩的艳丽和低廉的成本,便利的获取途径,使得传统矿物颜料的加工和使用技艺在年轻人中濒临失传。

  三、藏娘唐卡艺术与热贡唐卡艺术之较

  藏娘唐卡艺术和热贡唐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在传承和发展中,它们为阐发和弘扬藏传佛教教义起到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继承和丰富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遗产有着重要作用。二者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在地理环境上看:二者都属于河谷地带定居化的村落。热贡唐卡艺术存在于隆务河流域,该流域自古以来宜耕宜牧,现多从事农耕生产;藏娘唐卡艺术传承于通天河流域,为半农半牧地区。但相比热贡为“三秦之咽喉”的地理位置而言,藏娘地区的环境较为封闭。实际上,从历史上看藏娘地区沿通天河流域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这在通天河两岸至今尚遗留着星罗棋布的石堡古城及相关民间口碑中得到映证。只是随着青康公路的开辟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这条古道的意义。从遗留下来的大量古旧唐卡来看,历史上的藏娘唐卡艺术也是很辉煌的。

  从搜集到的民间口碑来看:藏娘唐卡艺术与热贡唐卡艺术同为藏传佛教艺术门类,其源头有同一的可能性。藏娘地区传说很久以前有两兄弟在卫藏或尼泊尔学习佛画艺术,后来一人来到藏娘地区居住下来,另一人到了热贡定居,各自传播技艺,从而产生藏娘和热贡两地的佛画艺术。热贡地区的口碑中亦存在兄弟学艺的传说,只是没有有关藏娘的信息。但也有学者认为热贡早期壁画和唐卡的绘画风格和现藏娘地区佛画艺术相似或相同。对兄弟学艺的传说的分析,至少有这样两个方面的信息被表达:藏娘唐卡艺术和热贡唐卡艺术是同源而不同流的,这就注定二者相似而不相同的风格特征;其次,这种艺术的传承是家族式的,而且在历史上是由男性来从事的,这样的传承方式也直接来源于如同其他民间技艺的生计意义。

  从文化空间来看:热贡地区的民间技艺以唐卡、堆绣、石刻、木雕、泥塑等工艺种类以各自然村落为主体呈现出其村落属性特色;藏娘地区民间技艺唐卡、泥塑、石刻、木刻等多种工艺门类可以在一个村子或一个家庭并传,而制陶、缝纫、金银器加工等工艺又多分布在各个自然村传承,这种分布格局直接受到藏娘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外界交流的缺乏,使得其生产生活用品往往是区域内自给,各村落所突出的艺种能够形成区域内物质需求的互补。两个地区呈现出各自独有的文化丛,从而构成类似而不相同的文化空间。

  从现状上来看:由于隆务河流域的交通意义,以及以隆务寺和拉卜楞寺为代表的大小寺院的影响,加之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热贡地区唐卡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通天河流域却由于寺院分散,教派复杂,交通及信息的闭塞,加上宣传乏力,旅游业发展尚不成熟,使藏娘唐卡艺术呈现出一种封闭和萧条。

  随着“中国唐卡艺术抢救工程”的逐步开展,藏娘唐卡艺术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在热贡唐卡艺术呈现繁荣,且已成功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今天,藏娘唐卡艺术的相关工作却相对滞后。我们应当从宏观上发掘和保护整个藏娘地区文化空间,充分体现其地域特色。不仅从微观上关注各村落特色民间工艺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关注藏娘地区文化丛中各村落文化单元之间的关系,并进而关注传统技艺的原生态性及艺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关系到开展藏娘唐卡艺术的发掘和保护的重要课题。能够更大程度地避免现代文明对这一民间文化瑰宝的破坏和颠覆。作为藏娘唐卡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活性因素——创作群体,它是藏娘唐卡艺术的缔造者,又是藏娘唐卡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所在,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模式,在他们身上将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我们应当重视起对艺人的保护和培养工作。(作者系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俗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编:鹤喆)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