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新闻聚焦

帕洛仁波切:让妙音传播藏传佛教文化

字号   发布时间:2014-11-19 15:44:00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让道歌与电子音乐“混搭”

  2014年8月,在西藏大学艺术系舞蹈教室,帕洛仁波切为跳热巴舞的两位学生做道歌配乐的指导。在他看来,音乐的艺术魅力,已经超越了佛教和非佛教的界限。由于米拉日巴道歌中的曲目大多没有名字,且年代久远,现代人并不容易接受,所以帕洛仁波切在尝试根据现代人的习惯为道歌编曲。

  作为“80后”的帕洛仁波切看起来很“潮”。打开他的微博可以看到,每条关于佛理感悟或生活片段的微博有数十条转发,“点赞”的也不少。他不仅是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分子,还熟谙现代文化艺术传播方式。目前,除了培养传承人,他还在出版道歌专辑、举办演唱会,作为延续米拉日巴道歌活态传承的主要方式。

  在帕洛仁波切看来,演唱米拉日巴道歌本身也是一种修行,无论是在北京、上海与诸多中国当代的优秀音乐人合作,还是与同为藏族的民间原生态歌者同台,积累的经验对他来说都弥足珍贵。

  在北京798,帕洛仁波切举办了两次《米拉日巴道歌专场》,与邓讴歌等著名音乐人同台演绎,“道歌与摇滚音乐的结合是一次非常冒险的实验,尽管如此,对现场听众来说,这是一次从未体验过的佛教音乐会。”

  今年在上海,帕洛仁波切与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电子音乐人Teddy结缘。“佛教音乐和电子音乐结合,是我从来没有设想过的风格。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电子音乐爱好者日益增多,在音乐形式上,佛教音乐人可能要面临新的思考。”

  于是有朋友问他,为什么要把音乐标志化为佛教音乐?音乐就是音乐,米拉日巴道歌,不过恰恰是米拉日巴写了这些诗,又刚好是在直贡梯寺被僧人们吟唱。一旦唱出来,它就是音乐,加“佛教”这个标志,就被局限了。

  帕洛仁波切认为这种说法很有意思。那次上海演出,很多人听着听着就流泪了。“大多数人听不懂歌词,完全是被旋律和现场的场景、气息所感动的。我能感受到那是因为有上师加持的力量,而不是我在舞台上唱诵的声音。”帕洛仁波切说。这让他慢慢意识到,其实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已经超越了佛教和非佛教的界限。

  其实帕洛仁波切还有一重身份—西藏佛学院教授,是活佛班的老师。他的藏、汉、英三种语言功底非常深厚,曾在一些语言学校担任过英语教师。他还创办了“玛尔巴翻译中心”,翻译了一部劝人吃素的大型公益纪录片《为什么不能吃它们》。谈及未来打算,他说:“希望将来自己以传唱米拉日巴道歌的方式,把藏传佛教文化传遍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藏传佛教音乐的魅力。”

  我打心底里为这位年轻的仁波切祝福,希望能早日听到古老的米拉日巴道歌唱响四方,就像帕洛仁波切所吟唱的那样:“北地暗蒙处,霜雪逢日开。闻即喜是名,顶礼彼座前……”

(责编:周蕾蕾)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