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珠尔》:尘封的古藏地密码
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当唐朝文成公主携带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和佛经远嫁松赞干布之时,后者已迎娶了彼时象雄国公主李图曼,当时松赞干布的祖辈皆尊崇国教本教。根据伯希和藏文写卷记载,随着势力扩大,松赞干布逐渐削弱当时象雄文明对吐蕃王朝的影响。为了与本教抗衡,粉碎残余本教贵族的文化影响,松赞干布开始借助印度佛教文化“兴佛灭本”,并逐渐消除历史延续依旧的本教文化阴影。
近千年间,藏地的印度佛教吸收了本教和民间宗教文化,本教也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印度佛教教义,开始创立新伏藏本教。融合期间,大量《甘珠尔》经典和圣物被多次埋藏起来,史称伏藏。随着时光流逝,那些记录象雄文明的文字慢慢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后代挖掘出的伏藏手抄本流传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将散落各地的《甘珠尔》陆续集结成册。
据了解,《甘珠尔》的内容原本篇幅浩大,历经数千年岁月变迁,其中一些经文已轶失不存,现存178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产、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作为雍仲本教最古老、西藏最大的本教寺院,有着3000年历史的西藏昌都孜珠寺,长期以来保存本教大藏经《甘珠尔》大量伏藏文本,其中第一部《雍仲清净续经》,伏藏达千年之久。
“很难想象,4000年前有这样不可思议的观点。”精通汉藏以及象雄文字的丁真俄色仁波切,是雍仲本教佛法“译师传承”的八大成就者之一,被认定为穆邦萨东大师转世。他向本刊记者提前透露了《大藏经》的部分内容——在《甘珠尔》的《经》部中,有关地球的起源,是这样描述的:地球是风的速度所带来的温度、温度所带来的粘合度、粘合度所带来的土壤、宇宙分子积淀其中组合而成的。
在医学方面,《甘珠尔》记载了人体阴阳结构、身体结构、病原的显现和预防治疗等;今天人们所说的“七分饱”,被《甘珠尔》描述为“胃的四分说”:两分饭、一分水、一分消化空间。
《甘珠尔》中有关公元7世纪前西藏地区与周边地区风土习俗的记载,也在细微之处展现了几千年前的文化。通过《甘珠尔》可以看到,当时传授经法的佛陀,途经各地遇到了怎样的欢迎仪式,欣赏怎样的乐器舞蹈。各个地方民俗风貌如何,各个地区乃至各国度之间人们如何交谈互动,一一呈现于纸端,宛若眼前。
“藏族文明的根和源头是本教的东西。翻译这些文献,对藏文化的根和源头才能厘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才让太长期以来致力于象雄文明的研究。他表示,古象雄文明的古文献研究一直处于较零散现状,这些文献一旦翻译出来,就可以发掘更多象雄文化精髓。